
亦作“ 嵬目鴻耳 ”。猶言動人觀聽。 唐 樊宗師 《绛守居園池記》:“虛明茫茫,嵬眼澒耳,可大客旅鐘鼓樂。” 明 瞿佑 《<剪燈新話>序》:“其事皆可喜可悲可驚可怪者。所惜筆路荒蕪,詞源淺狹,無嵬目鴻耳之論以發揚之耳。”
“嵬眼澒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成語兼具“感官敏銳”和“觀感震撼”的雙重内涵,需結合語境靈活理解。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唐代文獻及明代文集。
嵬眼澒耳(wéi yǎn lǒng ěr)是一個四字成語,意為眼睛高嵙,耳朵冷落。嵬體現了高大、峻峭的意思,眼指眼睛,澒指冷落,耳指耳朵。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由于高傲自視而忽視了周圍人的寒暄、關心和呼喚。
下面是嵬眼澒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嵬眼澒耳源于《太平禦覽》,是一個形容高傲的詞語,常用于形容那些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對他人漠不關心的人。
嵬眼澒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巍矗寥耳」,字形相似但使用了不同的繁體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嵬眼澒耳的古漢字寫法為「巍目朗耳」。
以下是嵬眼澒耳的例句:
他目空一切,對所有人都嵬眼澒耳。
那位高傲的學生對老師的提問總是嵬眼澒耳。
嵬眼澒耳相關的組詞有:巍然、嵙峋、高聳等。這些詞語也形象地描述了高大、高傲的意思。
嵬眼澒耳的近義詞是目不識丁、目中無人,用來形容對别人視若無睹的态度。
嵬眼澒耳的反義詞是謙遜和謹慎,這些詞語形容了一個謙虛、小心謹慎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