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倻琴的意思、伽倻琴的詳細解釋
伽倻琴的解釋
朝鮮 和 中國 *********撥弦樂器。相傳六世紀時已流傳于 朝鮮 新羅 南方的 伽倻國 。形似筝。原有雅樂用者與俗樂用者二種。其現代形制為:長約一百五十二厘米,闊約十七至二十一厘米,張十二弦。常用于獨奏和伴奏歌唱。
詞語分解
- 伽的解釋 伽 é 〔伽南香〕沉香。 〔伽藍〕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稱,指僧衆所住的園林,後指佛寺。 伽 ā 〔伽倻〕朝鮮樂器名,有些像中國的筝。 伽 ā 〔伽馬射線〕即“丙種射線”,鐳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原
專業解析
伽倻琴(Gāyēqín),是朝鮮族傳統彈撥弦鳴樂器,與古筝形制相似,在朝鮮語中稱為“가야금”(Gayageum)。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音樂典籍,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字義與詞源
- “伽倻”:音譯自朝鮮半島古代“伽倻國”(가야,Gaya)之名,表明該樂器起源于公元6世紀伽倻國嘉實王時期 。
- “琴”:漢語泛指弦樂器,此處特指朝鮮族特有的箱體共鳴弦樂器。
二、樂器形制特征
- 結構:由共鳴箱(桐木或魚鱗松制)、琴弦(絲弦或尼龍弦)、琴碼(“雁足”,可移動調音)構成。琴體細長,通常長約160厘米,寬約22厘米 。
- 弦數:傳統為12弦(象征一年12個月),現代改良型有18弦、21弦等,擴展音域以適應演奏需求 。
- 材質:面闆選用梧桐木,底闆用栗木,琴碼為硬木或竹制,追求清亮圓潤的音色。
三、演奏方式與文化功能
- 技法:右手用食指、中指撥弦,左手按弦控制音高與顫音(“弄弦”),分“散調”(即興獨奏)與“正樂”(宮廷合奏)兩種流派 。
- 場合:傳統用于宮廷雅樂、民俗慶典(如農樂舞伴奏)、叙事說唱(“盤索裡”)及現代獨奏表演 。
- 象征意義:朝鮮族“三大樂器”之一(與玄琴、奚琴并列),承載民族曆史記憶與情感表達,2009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四、中朝韓三地發展差異
- 中國朝鮮族:保留12弦傳統形制,音色渾厚,曲目側重民間叙事與抒情。
- 朝鮮:發展21弦“新伽倻琴”,增強表現力,用于革命歌曲演奏。
- 韓國:分化出“正樂伽倻琴”(宮廷用)與“散調伽倻琴”(民間用),後者琴體更窄,技法更自由 。
權威參考文獻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4.
- 劉東升.《中國樂器圖志》. 輕工業出版社, 1987.
- 伍國棟.《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9.
- 朝鮮族藝術史編委會.《朝鮮族藝術史》. 延邊人民出版社, 2012.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朝鮮族伽倻琴藝術”項目說明.
- 韓國國立國樂院. 《國樂大觀》. 1991.
網絡擴展解釋
伽倻琴是朝鮮族傳統彈撥弦鳴樂器,又稱朝鮮筝,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起源與曆史
-
起源
據《三國史記》記載,伽倻琴由公元6世紀朝鮮半島伽倻國的嘉悉王(或樂師于勒)仿中國漢筝創制。最初為宮廷雅樂樂器,後傳入民間,并隨文化交流傳入日本(稱“新羅琴”)。
-
發展
- 新羅時期(7-9世紀):成為宮廷“鄉樂”核心樂器。
- 高麗-朝鮮王朝:定型為12弦,用于祭祀、宴樂。
- 近現代改良:19世紀末為適應散調音樂發展為18-21弦,音域擴展,并融入交響樂。
二、形制與結構
-
基本構造
- 琴身:桐木或杉木制成,長約160-170厘米,呈流線型弧度。
- 琴弦:傳統為12根蠶絲弦(現多用尼龍弦),按五聲音階排列,現代改良版達21弦。
- 雁柱:可移動竹制或紅木琴碼,用于調節音高。
-
分類
- 正樂伽倻琴:12弦,音色渾厚,用于古典宮廷音樂。
- 散調伽倻琴:18-21弦,音域更廣,適合獨奏與即興演奏。
三、藝術特點
- 音色:柔和圓潤、清雅悠揚,兼具莊重與溫情。
- 演奏技法:右彈左按,技法與古筝相似,可獨奏、重奏、合奏或為彈唱伴奏。
- 代表曲目:《伽倻琴散調》《鳥打鈴》《桔梗謠》等。
四、文化地位
伽倻琴在中國主要流行于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東北其他地區,是朝鮮族音樂文化的象征,兼具群衆性與專業性。其形制與音樂表現力體現了中朝古代樂器的融合與創新。
别人正在浏覽...
白花駱邦邑包背裝薄嬷嬖惑捕書草莓陳谷趁墟倒杖策登隴彫悴二次回路方軌防芽遏萌飛步豐懿圭景鬼哭粟飛豪彘紅腫黃蕪喚質加侖家亡國破悸悸祭司九秋咎責快行家老閨女離惎流浪擄獲蟊疾描補暮夜無知蔫呼呼輕徭薄賦求神拜佛省節神經元十二獸食禮食少事繁孀婦稅鈔樹腰四察提轄桐杖桶子花土層頽肩文匣先斷後聞相混銜樂曉箭校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