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發號施令 ”。《禮記·經解》:“發號出令而民説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史記·蘇秦列傳》:“今 趙 之攻 燕 也,發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 東垣 矣。” 唐 韓愈 《賀冊尊號表》:“發號出令,雲行雨施,可謂妙而無方矣。” 明 李東陽 《重建成都府學記》:“且今之為政者,必有堂宇以為發號出令之地。”
“發號出令”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發布命令或下達指示以指揮行動,與“發號施令”同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義
該成語由“發”(發布)、“號”(號令)、“出”(發出)、“令”(命令)四個字組成,表示通過發布明确的指令來指揮他人行動。
出處
最早見于《禮記·經解》:“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上下相親謂之仁”,意為統治者發布政令使百姓悅服,體現和諧與仁愛。
用法與結構
示例與延伸
唐代韓愈《賀冊尊號表》用“發號出令,雲行雨施”形容政令順暢施行;明代李東陽則以“堂宇”比喻政令發布場所。
近義詞
與“發號施令”含義相同,均指通過指令進行指揮。
總結來看,這一成語多用于描述權威者或管理者行使指揮權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政論語境中。
《發號出令》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發布命令或指示。這個成語由多個部分組成,拆分部首是“發”,“號”,“出”,“令”。它們的筆畫數分别是4、5、5、5。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儀式。皇帝會親自下發號令,指揮國家事務或軍隊行動。因此,發出命令的過程就被稱為《發號出令》。
在繁體字中,《發號出令》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不過,《發號出令》這個成語的寫法在古代并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
1. 皇帝經常能夠利用《發號出令》來管理國家。
2. 我們的老闆經常會《發號出令》來指揮我們的工作。
相關詞彙:
組詞:發布、命令、指示
近義詞:發布命令、發布指示、發布要求
反義詞:接受命令、遵循指示、執行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