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酴釄 ”、“ 酴醾 ”。酒名。 唐 賈至 《春思》詩之二:“紅粉當爐弱柳垂,金花臘酒解酴釄。” 金 元好問 《送李同年德之歸洛西》詩之一:“水南水北相逢在,剩醉酴醿十日春。” 清 金錢會 《十月歌》:“二月好景吃酴醾, 趙起 八人結拜在 金溪 。”參見“ 酴醿酒 ”。
(2).亦作“ 酴醾 ”。花名。本酒名。以花顔色似之,故取以為名。《全唐詩》卷八六六載《題壁》詩:“禁煙佳節同遊此,正值酴醿夾岸香。” 宋 陸遊 《東陽觀酴醾》詩:“ 福州 正月把離杯,已見酴醾壓架開。” 宋 姜夔 《洞仙歌·黃木香贈辛稼軒》詞:“鵝兒真似酒,我愛幽芳,還比酴醿又嬌絶。” 清 厲鹗 《春寒》詩:“梨花雪後酴醿雪,人在重簾淺夢中。”
“酴醿”(tú mí)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或釀造工藝,可參考古籍文獻或專業考據資料。
《酴醿》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釀造酒的酒母或酵母。在釀酒過程中,用于發酵的酵母稱為酴醿。
《酴醿》的部首是酉,它位于漢字的右邊。此字共17個筆畫。
《酴醿》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系統。這個詞的簡體字是“酴醿”,而繁體字是“醪醴”。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酴醿》的古代寫法為“醪醴”,但現今主要使用簡化字形的“酴醿”。
1. 我們需要加入適量的酴醿來發酵葡萄汁制作美味的葡萄酒。
2. 酴醿是釀造清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由于《酴醿》本身已經是一個組詞,因此沒有其他常用的與之組合的詞語。
《酴醿》的近義詞可以是“酵母”或“酒母”,這些詞都指的是用于發酵過程的微生物。雖然意思相似,但在不同的場景下使用。
沒有專門作為《酴醿》的反義詞的常用詞語。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與釀酒過程無關的詞彙,如“水”或“糖”,可以被視為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