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線陰暗。 唐 李華 《寄趙七侍禦》詩:“白日破昏靄,靈山出其東。”
“昏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組合後,“昏霭”既包含光線暗淡的視覺感受,也隱含霧氣籠罩的意境。
唐代詩人李華在《寄趙七侍禦》中寫道:“白日破昏霭,靈山出其東”,通過“昏霭”描繪日光穿透昏暗雲霧的景象,突出山巒的靈秀。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或成語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昏霭(hūn ài)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天空昏暗而有霧氣彌漫的景象。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日”和“霝”,共計11個筆畫。
昏霭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昏霭的寫法為昏靄,具有相同的意義和讀音。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昏霭可以在字形上稍作改變。例如,在漢字筆畫書寫上,可以将“霝”的右側的一點連成一條直線。但是這種變化對于詞義和讀音并無影響。
1. 雨後的山谷籠罩着一層昏霭,顯得格外神秘。
2. 清晨,海面上升起一層昏霭,給人一種和諧安甯的感覺。
1. 昏暗:指燈光昏暗,沒有明亮的光線。
2. 霭氣:指霧氣、霧霾等天空中的濕氣。
3. 昏天黑地:形容天色昏暗,極度黑暗。
1. 模糊:形容輪廓不清晰,不易辨認。
2. 朦胧:形容景物不清晰,有模糊感。
3. 暗淡:形容光線不明亮,昏暗。
1. 清晰:形容輪廓鮮明,易于辨認。
2. 明亮:形容光線充足,明朗。
3. 燦爛:形容光芒耀眼,明亮炫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