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st words written before one’s death]∶死前最後所寫的文字或所作的字畫
(2) [the last work of an author or painter]∶作者或畫家的最後的作品
(3) [stop]∶停筆不再寫下去
《春秋》絕筆于魯哀公十四年
(1).停筆。《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 晉 杜預 注:“ 仲尼 傷 周 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絶筆於‘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 唐 杜甫 《戲為韋偃雙松圖歌》:“絶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 仇兆鳌 注:“絶筆,畫成而閣筆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岑參》:“﹝ 岑參 ﹞與 高適 風骨頗同,讀之令人慷慨懷感,每篇絶筆,人輒傳詠。” 明 宋濂 《故贈奉議大夫磨勘司鄭公墓志銘》:“公退而嘆曰:‘試藝所以困天下英才,吾尚可溺而未省乎?’乃絶筆不為。”
(2).死前最後所寫的文字、作品等。 唐 白居易 《令狐相公與夢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淺一聞薨逝相顧泫然》詩:“最感一行絶筆字,尚言千萬 樂天 君。” 清 顧炎武 《與潘次耕書》:“《日知録》再待十年,如不及年,則以臨終絶筆為定,彼時自有受之者,而非可預期也。” 王國維 《屈子文學之精神》:“《九章》中之《懷沙》,乃其絶筆。”
(3).指絕妙無比之詩文書畫。《新唐書·梁昇卿傳》:“ 昇卿 涉學工書,于八分尤工,歷 廣州 都督,書《東封朝覲碑》,為時絶筆。”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書畫》:“ 衛 協 之畫,雖不該備形妙,而有氣韻,淩跨羣雄,曠代絶筆。”
"絕筆"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源于字詞構成與曆史語用演變。據《現代漢語詞典》記載,"絕"取"斷絕、終止"之義,"筆"指書寫工具,二字組合構成"終止書寫"的本義。該詞在語言實踐中主要呈現兩種解釋維度:
一、生命終結前的終極創作 特指創作者臨終前完成的最後作品,常見于文學藝術領域。如《漢語大詞典》引述宋代筆記《容齋隨筆》載:"王勃作《滕王閣序》,乃絕筆之文",佐證該用法自唐宋時期已形成穩定詞義。現代用例可見作家老舍1966年未完成的長篇小說《正紅旗下》,被文學界公認為其絕筆之作。
二、創作行為的主動終止 指向創作者有意識地停止某項創作活動,如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載:"朱彜尊晚年絕筆不作詩",此義項強調主觀終止行為,與生命終結無必然關聯。當代作家金庸2005年修訂《鹿鼎記》後宣布絕筆,即屬此類用法。
該詞在語義演變過程中,由最初單純表示"停筆"的動作(《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絕筆于獲麟"),逐漸衍生出包含生命終結與藝術終結的雙重文化意象,成為漢語中承載創作倫理的特殊詞彙。
“絕筆”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ué bǐ,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解釋:
指能力或作品的巅峰狀态
形容某人在寫作、書畫等領域達到極緻,無法再超越的境地。例如:“這篇小說是他的絕筆之作,堪稱經典。”
臨終前的最後作品
通常指人在生命結束前留下的文字、書畫等。如譚嗣同的《獄中絕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停筆不再創作
例如《春秋》記載“絕筆于魯哀公十四年”,指孔子因“獲麟”事件停止修訂《春秋》。
特指最佳作品
曆史上也用于贊美詩文或書畫的至高成就,如杜甫詩句“絕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
“絕筆”既包含對藝術成就的極高贊譽,也隱含生死離别的沉重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參考《春秋》《唐才子傳》等文獻。
哀聲歎氣坌集本命年閟祠不棄采拔纏達吵螺蛳踹水杜漸防萌獨居遁世離俗蕃殖豐上鐘焚劫伏竄公安公力攻襲孤迸規求旱季悍石鶴驚堠子黃場禍不單行急手廐庾極忠決詞絶端科法空劾款附诳豫樂極生悲烈火見真金绫羅綢緞纚屬錄錄淪墜缦胡牛錄章京偏廠僻行肉親三七開沙僧拾漏子蘇井探聽桃花太陽通參銅梁巍顫顫微母闾武刑绡楮遐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