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ast words written before one’s death]∶死前最後所寫的文字或所作的字畫
(2) [the last work of an author or painter]∶作者或畫家的最後的作品
(3) [stop]∶停筆不再寫下去
《春秋》絕筆于魯哀公十四年
(1).停筆。《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 晉 杜預 注:“ 仲尼 傷 周 道之不興,感嘉瑞之無應,故因《魯春秋》而修中興之教。絶筆於‘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 唐 杜甫 《戲為韋偃雙松圖歌》:“絶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 仇兆鳌 注:“絶筆,畫成而閣筆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岑參》:“﹝ 岑參 ﹞與 高適 風骨頗同,讀之令人慷慨懷感,每篇絶筆,人輒傳詠。” 明 宋濂 《故贈奉議大夫磨勘司鄭公墓志銘》:“公退而嘆曰:‘試藝所以困天下英才,吾尚可溺而未省乎?’乃絶筆不為。”
(2).死前最後所寫的文字、作品等。 唐 白居易 《令狐相公與夢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淺一聞薨逝相顧泫然》詩:“最感一行絶筆字,尚言千萬 樂天 君。” 清 顧炎武 《與潘次耕書》:“《日知録》再待十年,如不及年,則以臨終絶筆為定,彼時自有受之者,而非可預期也。” 王國維 《屈子文學之精神》:“《九章》中之《懷沙》,乃其絶筆。”
(3).指絕妙無比之詩文書畫。《新唐書·梁昇卿傳》:“ 昇卿 涉學工書,于八分尤工,歷 廣州 都督,書《東封朝覲碑》,為時絶筆。”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書畫》:“ 衛 協 之畫,雖不該備形妙,而有氣韻,淩跨羣雄,曠代絶筆。”
“絕筆”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ué bǐ,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解釋:
指能力或作品的巅峰狀态
形容某人在寫作、書畫等領域達到極緻,無法再超越的境地。例如:“這篇小說是他的絕筆之作,堪稱經典。”
臨終前的最後作品
通常指人在生命結束前留下的文字、書畫等。如譚嗣同的《獄中絕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停筆不再創作
例如《春秋》記載“絕筆于魯哀公十四年”,指孔子因“獲麟”事件停止修訂《春秋》。
特指最佳作品
曆史上也用于贊美詩文或書畫的至高成就,如杜甫詩句“絕筆長風起纖末,滿堂動色嗟神妙”。
“絕筆”既包含對藝術成就的極高贊譽,也隱含生死離别的沉重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查看更多用例,可參考《春秋》《唐才子傳》等文獻。
《絕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絞”和“筆”。它的整體意思指的是寫字的筆停止工作,不再使用。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絕筆》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多種說法存在。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詞最早起源于繪畫領域,意指畫家的繪畫工具斷裂或毛筆枯幹無法使用,導緻無法繼續作畫。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個詞來源于文學創作,形象地表示作家停止創作,再無新的作品問世。
繁體字中的《絕筆》為「絕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不同于現代漢字的寫法。《絕筆》中的“絞”字在古代寫作「絞」,而“筆”字在古代寫作「筆」。這種書寫方式在宋代開始逐漸變化為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絕筆》的例句:
與《絕筆》相關的組詞包括:絕情、絕望、斷筆等。
近義詞有:止墨、告别、化筆等。
反義詞有:開筆、續筆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