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忘形。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态。 郭沫若 《高漸離》第五幕:“ 秦始皇 已忘乎其形,愈搖動其身體,愈向 高漸離 身旁走去。”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七章:“也因那簡單的幾句話表白出來之後,足以顯示自己實在是一個純潔青年,并不是一見異性就忘乎其形,連什麼分際都不顧的。”
“忘乎其形”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形容人因得意或興奮而失去常态,常指情緒極度外露、舉止失控的狀态。這一表達強調因過度沉浸于某種情緒而忽略自身形象。
出處與典故
成語最早見于郭沫若的曆史劇《高漸離》第五幕:“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搖動其身體,愈向高漸離身旁走去。”此外,李劼人《天魔舞》中也有類似用法,描述人物因情緒高漲而失态。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辨析
與“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意義相近,但“忘乎其形”更側重肢體或表情的失态,而“忘乎所以”偏重心理層面的忘我狀态。
例句擴展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日常使用需注意場合,避免在正式文體中過度使用。如需查看更多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忘乎其形》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人或物的外形出現了變化,無法辨認或記憶。它形容人或物變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來的特征或形态。
《忘乎其形》的拆分部首為心字旁,并且它的筆畫數為9畫。
《忘乎其形》一詞來源于《史記·韓非子列傳》中的記載。原文寫道:“不可不慎,嘗忍苦心學之。益乎其動,漫惴漫惴,忘乎其所以。”後來經過演化,成為了今天所用的成語。
《忘乎其形》的繁體字為「忘乎其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忘字是由心字旁和旺字旁組成的,形狀略有差異。
1. 他長時間躺在病床上,病魔把他折磨得面黃肌瘦,已經忘乎其形了。
2. 這幅畫經過多年的腐蝕,如今已經忘乎其形,根本無法看清原來的圖案。
忘形、忘形之人、忘形妄舉
忘了樣子、難以辨認、面目全非
記憶猶新、面目如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