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舉鼎。《吳子·料敵》:“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彯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劉良 注:“扛、揭,皆舉也。” 清 薛雪 《一瓢詩話》:“若七古則一韻為難,苟非筆力扛鼎,無不失之闆腐。”
(2).比喻攘奪國家政權。《晉書·明帝紀論》:“ 晉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廟隳尊。”
(3).比喻有大才,能負重任。 明 張煌言 《祭監國魯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懷,愈抱號弓之痛。”
(4).《史記·項羽本紀》:“ 籍 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後因以“扛鼎”指代 項羽 。 金 史肅 《過九裡山》詩:“斷蛇扛鼎兩争雄,陳迹荒涼萬事空。”
"扛鼎"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一、字源與本義
•扛(káng):《說文解字》釋為"橫關對舉也",指用雙手托起重物。
•鼎:古代三足兩耳的青銅禮器,象征權力(如夏禹鑄九鼎),《周禮》記載其重量可達數百斤。
故"扛鼎"字面意為舉起巨鼎,需超凡膂力,如《史記·項羽本紀》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
二、權威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定義:
①舉起鼎,喻指勇武過人(如"扛鼎之力");
②擔當重任(如"扛鼎之責");
③文筆雄健(如"扛鼎之筆")。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強調其比喻義:
"比喻擔負重任或起決定作用"。
三、文化典故與引申義
勇武象征
項羽扛鼎之事載于《史記》,成為勇武代名詞,後世文學如庾信《哀江南賦》化用"項羽之扛鼎"喻指非凡氣概。
文筆雄健
唐代韓愈《進學解》以"龍文扛鼎"贊雄渾文風,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稱杜甫詩"筆力扛鼎",引申為藝術創作的力量感。
責任擔當
《後漢書·輿服志》以"扛鼎"喻國家柱石,現代語境中"科技扛鼎""文化扛鼎"均指核心支柱作用。
權威參考來源
“扛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āng dǐng(“扛”不讀ká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扛”指用雙手舉重物,“鼎”是古代三足兩耳的青銅器,象征權力。因此“扛鼎”字面意為雙手舉起鼎,體現力量過人。例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
動作差異
“扛”讀káng時指用肩膀承擔(如扛槍),而“扛鼎”中的“扛”讀gāng,強調雙手舉鼎的動作(即“橫關對舉”)。
象征權力鬥争
因鼎在古代象征政權,“扛鼎”可比喻争奪國家權力。如《晉書》提到“五胡扛鼎,七廟隳尊”,暗指政權更疊。
形容才能與責任
引申為承擔重任或具備卓越才能。例如明代張煌言用“扛鼎之懷”形容肩負重任的胸懷。
代指曆史人物
因項羽力能扛鼎,後世常以“扛鼎”指代他,如金代史肅詩句“斷蛇扛鼎兩争雄”。
“扛鼎”從具體舉鼎動作發展為多重象征義,既體現力量與權力,也承載文化隱喻。需注意讀音(gāng)與常見誤讀(káng)的區别。
按例安心樂業巴拮包衣種子鄙願纏混吵煩寵異單微大丫頭燈詞鼎元東園梓棺訛心返回芙蓉并蒂高談弘論赓韻光明草故步自畫鬼市子故人之意鶴绫後婿緩瀉徊腸傷氣穢聲缰繩簡練借詞精驢軍南門口舌領夾祿使棉袍渺不足道妙識捺殺因内乘趴窩竮竛磬石勤恪日禀三秦散胙商情煽權時乖運舛淑貌贖梢肆忿體靣同寅同舟共命衛氣五屬大夫無易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