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扛鼎的意思、扛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扛鼎的解釋

(1).舉鼎。《吳子·料敵》:“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彯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劉良 注:“扛、揭,皆舉也。” 清 薛雪 《一瓢詩話》:“若七古則一韻為難,苟非筆力扛鼎,無不失之闆腐。”

(2).比喻攘奪國家政權。《晉書·明帝紀論》:“ 晉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廟隳尊。”

(3).比喻有大才,能負重任。 明 張煌言 《祭監國魯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懷,愈抱號弓之痛。”

(4).《史記·項羽本紀》:“ 籍 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後因以“扛鼎”指代 項羽 。 金 史肅 《過九裡山》詩:“斷蛇扛鼎兩争雄,陳迹荒涼萬事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扛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āng dǐng(“扛”不讀ká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扛”指用雙手舉重物,“鼎”是古代三足兩耳的青銅器,象征權力。因此“扛鼎”字面意為雙手舉起鼎,體現力量過人。例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籍(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

  2. 動作差異
    “扛”讀káng時指用肩膀承擔(如扛槍),而“扛鼎”中的“扛”讀gāng,強調雙手舉鼎的動作(即“橫關對舉”)。


二、引申含義

  1. 象征權力鬥争
    因鼎在古代象征政權,“扛鼎”可比喻争奪國家權力。如《晉書》提到“五胡扛鼎,七廟隳尊”,暗指政權更疊。

  2. 形容才能與責任
    引申為承擔重任或具備卓越才能。例如明代張煌言用“扛鼎之懷”形容肩負重任的胸懷。

  3. 代指曆史人物
    因項羽力能扛鼎,後世常以“扛鼎”指代他,如金代史肅詩句“斷蛇扛鼎兩争雄”。


三、現代用法


“扛鼎”從具體舉鼎動作發展為多重象征義,既體現力量與權力,也承載文化隱喻。需注意讀音(gāng)與常見誤讀(káng)的區别。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扛鼎: 扛鼎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能夠承擔重任或者負重敢于承擔艱巨任務的意思。下面來為你詳細解答各個方面的内容。 部首和筆畫:扛鼎的部首是手部,其中手字旁是鼎字的偏旁部首。總共有9個筆畫,其中一畫為鼎字的底部三個點。 來源:扛鼎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典故記載。《尚書·周書·武成》記載了周武王殺商纣王後,親自扛起商纣王的鼎,代表了武力強大、能夠承擔國家的重任的意象。 繁體:繁體字形态下扛鼎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史書中,扛鼎的寫法曾有一定變化。石鼓文的鼎字形态為一個炊煙的形狀,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古代炊鼎的樣子。 例句:1. 他是團隊中的中堅力量,經常扛鼎擔當重要任務。2. 這個年輕人才華橫溢,正在扛鼎大局。 組詞:扛鼎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組成更豐富的表達,比如:扛鼎擔甲、挑大梁、挺身而出等。 近義詞:背水一戰、堅守崗位、勇往直前 反義詞:逃避責任、畏首畏尾、推卸責任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願意繼續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