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宮名。 高祖 武德 八年,于 終南山 造 太和宮 。 太宗 貞觀 十年廢。二十一年重行修建,改名 翠微宮 。後常泛指山間宮殿。 唐 王維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詩:“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 翠微宮 。” 唐 沉亞之 《秦夢記》:“ 亞之 於宮,題其門曰‘翠微宮’,宮人呼‘沉郎院’。” 明 何景明 《鏡光閣》詩:“翠華無復到,長鎖 翠微宮 。”
翠微宮是中國古代宮殿名稱,其詞義可從漢語構詞與曆史文化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翠微"一詞源于《漢語大詞典》,本義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引申為山色朦胧、草木蔥茏的自然景象。"宮"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室也",特指帝王居所。組合成專有名詞後,"翠微宮"即指建于山巒疊翠處的皇家離宮。
二、曆史實證 據《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在終南山修建翠微宮作為避暑行宮,遺址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北宋《長安志》卷十一詳細記述其建築布局,包含翠微殿、含風殿等十餘座殿宇,現存考古發現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地基遺迹。
三、文學意象 該名稱承載着傳統文化意境,李白《贈秋浦柳少府》中"明發新林浦,空吟謝朓詩"即化用翠微宮景緻。南宋《雲麓漫鈔》評價:"以'翠微'冠宮名,取山林之氣,合天人相應之理",體現中國古代建築與自然融合的哲學思想。
翠微宮是唐代重要的皇家行宮,其含義與曆史可綜合多來源信息歸納如下:
翠微宮原為唐高祖李淵于武德八年(625年)在終南山修建的太和宮,後因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十年(636年)廢棄,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重建并更名為“翠微宮”。名稱源自《爾雅·釋山》中“翠微”一詞,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
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灤鎮南部,秦嶺北麓、青華山東南側,距西安市中心約19公裡,海拔1568米。現代考古發現其遺址在秦嶺野生動物園南側的黃峪寺村,1998年曾挖掘出殿基遺迹。
翠微宮因山色秀美且承載帝王事迹,成為文人吟詠對象。如:
遺址現存黃峪寺村,考古發現含風殿牆基等遺迹,印證了文獻記載。其曆史地位與唐初政治、宗教活動密切相關,是研究唐代皇家建築與文化的關鍵遺址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原文或考古細節,可查閱《全唐詩》及相關考古報告。
闇蟲晻然冰繭冰心一片不可勝計沉著痛快挫屈大行皇帝彈治度外恩撫繁奢法杖賦歌富厚福星革枭歌筵攻理古典舞蹈鬼擘口骨撾臉海船赫翼虹蜺閣浣花草堂慧性火令薦食潔持傑猾桀猾記憐急聲曠癏琅園林阜溜腿論秀麻枯毛錢面友谧息匿止叛戾平台脯脩千日三牲山賊送給宿度歲薦條律退修衛生褲聞說吾當仙木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