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莼羹鲈脍的意思、莼羹鲈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莼羹鲈脍的解釋

《晉書·文苑傳·張翰》:“ 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 吳中 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後因以“蓴羹鱸膾”用為思鄉辭官的典故。 宋 辛棄疾 《滿江紅·盧憲移漕建甯諸公餞别餘為酒困卧青塗堂上三鼓方醒》詞:“紙帳梅花歸夢覺,蓴羹鱸膾秋風起。問人生得意幾何時?吾歸矣!” 清 方文 《汾湖贈祖仲美》詩:“蓴羹鱸膾菰米飯,至今秋氣長鮮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莼羹鲈脍(chún gēng lú kuài),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成語,字面指用莼菜烹制的羹湯和切細的鲈魚肉,後成為思鄉歸隱的象征。其詳細釋義與文化内涵如下:


一、字詞本義解析

  1. 莼羹

    “莼”即莼菜(Brasenia schreberi),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葉片浮于水面,嫩葉分泌透明膠質,口感滑嫩。古人采摘其嫩葉作羹,稱“莼羹”,是江南地區的傳統名菜。

  2. 鲈脍

    “鲈”指松江鲈魚(Trachidermus fasciatus),肉質鮮美;“脍”指切細的魚肉。将鲈魚切片或切絲生食,稱為“鲈脍”,是古代吳地(今江浙一帶)的特色飲食。


二、典故出處與曆史背景

此成語典出《世說新語·識鑒》:

西晉名士張翰(字季鷹)在洛陽為官時,見秋風起,思念故鄉吳中的莼菜羹和鲈魚脍,感歎:“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辭官歸鄉。

這一典故被後世稱為“莼鲈之思”,成為文人表達思鄉之情、向往田園生活的經典意象。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偶吟》中寫道:“猶有鲈魚莼菜興,來春或拟往江東”,即化用此典。


三、文化内涵與引申義

  1. 思鄉歸隱的象征

    張翰因思念家鄉風味而棄官,賦予“莼羹鲈脍”超脫功名、追求自由的寓意,成為厭倦宦途、歸隱田園的文化符號。宋代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休說鲈魚堪脍,盡西風,季鷹歸未”,即以張翰自喻,抒發壯志難酬的苦悶。

  2. 江南風物的代表

    莼菜與鲈魚均産于江南水鄉,故成語亦承載地域文化認同。如《晉書·張翰傳》載:“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凸顯吳地風物對文人的情感羁絆。


四、權威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莼羹鲈脍”詞條釋為:“《世說新語》載張翰思吳中莼羹、鲈脍而辭官歸裡,後用以喻思鄉之情或歸隱之志。”

  2. 《中國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

    釋義強調其“寄托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生活”的哲學意蘊,并列為“中國古代飲食文化與士人精神的結合典範”。


五、現代應用與延伸

如今,“莼羹鲈脍”仍用于表達鄉愁與文化歸屬感,常見于文學、藝術創作。例如:


說明:本文釋義綜合《世說新語》《晉書》等古籍記載,并援引《漢語大詞典》《中國成語大辭典》權威解釋,典故與引申義分析參考文學史研究通識。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文獻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莼羹鲈脍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與典故

用法與延伸

文化内涵

例句參考

該成語通過飲食風物承載了深厚的情感與文化價值觀,是漢語中“借物寄情”的典型範例。

别人正在浏覽...

保險盒辨眼波斯不穩便恻塞吃白酒吃四方飯傳燈當斷不斷額兵法蘭克王國風聲婦人豐雅宮鬟簋實寒漏涵蓄和鄰恒毛候兵齁齁回魚箸夾細即命濟貧久直窺筒臘酒烙鐵樂極生哀兩腳野狐糧餉撩漉離管六義附庸爐子門世命樂庖脍乾靈如律箬簍三千珠履三請諸葛亮三天沒大小騷腸攝伏省可裡麝檀師甸實幹氏號爽號所歸擿校韋康無俚烏有校績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