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plicit] 意思或感情含而不露
(1).指言語、詩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六:“語意涵蓄不迫切,使人咀嚼而自得之,可以亞《國風》矣。”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一》:“不曰不學,而曰未學,意有涵蓄矣。”
(2).指思想、感情不輕易流露。 明 唐順之 《答楊小竹書》:“若使急于立言以明道,則是所謂有迫切發露之象而妨於沉潛涵蓄之實。”
(3).包含積聚。 明 宋濂 《瑞安吳門三貞母墓版文》:“ 荃 之家其困瘁極矣,涵蓄之久,惡知不大發於後耶?” 明 方孝孺 《鄭氏四子加冠祝辭》:“涵蓄既深,遵養既美,光耀旁燭,孰之能禦?”《人民文學》1979年第7期:“山泉燃旺我生命之火,因為它涵蓄着天地的精華。”
“涵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并結合不同語境中的用法:
言語或詩文的含蓄性
指表達方式不直白,通過隱晦或委婉的言辭傳遞深意,使内容耐人尋味。例如宋代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提到“語意涵蓄不迫切,使人咀嚼而自得之”,強調通過留白引發讀者思考。這一用法常見于文學批評中,用于評價詩文或藝術作品的深度。
思想或情感的内斂性
形容人的性格或情感表達不輕易外露。明代唐順之在《答楊小竹書》中提到“沉潛涵蓄”,說明内斂與積累的重要性。這種用法多用于描述人物特質,如“他為人涵蓄,喜怒不形于色”。
包含與積聚
指事物中蘊含的深層内容或長期積累的能量。例如明代宋濂用“涵蓄之久,惡知不大發於後耶”比喻内在積累終将顯現。這一層含義可引申為資源、智慧等的儲備。
應用場景:
補充說明:
“涵蓄”與“含蓄”常被混用,但“涵蓄”更強調内在積累與隱而不發,而“含蓄”側重表達方式的委婉性。
涵蓄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水”和“谷”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其中“水”部首占了4畫,“谷”部首占了12畫。涵蓄的發音為“hán xù”,讀音是四聲平聲。
涵蓄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斯幹》中,原文是“發棠于幹,其葉涵涵。”這句古文描寫了農田中郁郁蔥蔥生長的發棠樹,意味着其葉子豐滿、茂盛之意。後來,涵蓄逐漸轉變為一種比喻,用來形容言辭或文章中所蘊含的深意或内涵。它的意思是指有深意、有内蘊、能夠引起人深思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涵蓄的寫法為「涵蓄」,和簡體字寫法一緻。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涵蓄是以「函蓄」的形式呈現。古時候的漢字字形變化較多,例如“函”部分的「幾」字形為兩個斜杠相交,而不是現代的直杠橫着,而“蓄”字的「木」旁邊有一個小旁,表示植樹的意思。
例句:他的演講充滿了涵蓄,每個字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涵蓄的組詞有:涵蓋、涵容、涵義、涵飾。
涵蓄的近義詞有:内涵、深意、含蓄。
涵蓄的反義詞可能是:膚淺、淺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