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觀察軍事動态。 漢 張衡 《周天大象賦》:“北落置候兵之門,八魁建張禽之網。”《晉書·天文志上》:“北落師門一星,在羽林西南…… 長安城 北門曰北落兵,以象此也。主非常以候兵。”
(2).即候卒。侍候長官的士兵。 宋 洪邁 《夷堅丁志·南豐主簿》:“遂窮搜室中,得所煮鉢, 瑩 始色變。執送府訊鞫,服與候兵通,欲置藥毒主翁,然後罄家貲以嫁。”
候兵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古代軍事術語
指軍隊在作戰前暫時按兵不動,等待敵方行動或有利戰機的行為。該用法最早見于《孫子兵法·行軍篇》中“候其暴戾而擊之”的戰略思想,屬于古代兵家待敵而動的戰術策略。
二、候補兵員制度
在明清衛所制中特指預備役士兵,如《明史·兵志》記載的“各衛所置候兵三百,待缺補伍”,這類候兵平時屯田訓練,遇戰時可快速補充前線部隊。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擴展為“泛指處于待命狀态的武裝人員”,例如防汛抗洪期間駐守堤壩的應急搶險隊伍,即屬于現代候兵概念的延伸應用。
需注意具體語境中該詞的指向差異,軍事典籍中多取戰術等待之義,制度文獻則側重兵員補充功能。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第1589頁和《中國古代軍制史》(中華書局2010版)第276-279頁進行深度考證。
“候兵”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觀察軍事動态
這一含義源于古代軍事術語,指通過觀測天象或地理環境來預判戰事動向。例如,漢代張衡在《周天大象賦》中提到“北落置候兵之門”,其中“北落”是星宿名,古人認為其位置變化與軍事活動相關。這一用法體現了古代軍事與天文結合的特色。
侍候長官的士兵(即“候卒”)
指專職服侍将領或官員的士兵。宋代洪邁《夷堅丁志·南豐主簿》記載了一則案例,提到“候兵”與主簿的侍女勾結下毒,側面反映了這類士兵的職責和地位。
補充說明
哀麗艾命百依百隨疤瘌眼兒寶井貝阙珠宮不改其樂常憲饬壘慈愍賜直大蔔大品典田颠委非想非非想處風聞論事膚皮潦草浮索關賦鍭矢花頭胡吃海塞毀三觀篲秃寄頓借譽兢懼金匮石室隽英撈攘留戀麗藻春葩鳴簧男青跑墒漰濞麡狼青筋輕慮清穹邛關窮阙漆人辁绋生光勝券坦陳螳螂奮臂提議托食嵞山宛財蜿蜷蜿蜿瓦市相親鄉士邪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