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命的意思、即命的詳細解釋
即命的解釋
(1).順從正理;遵從王命。《易·訟》:“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 朱熹 本義:“即,就也。命,正理也。” 高亨 注:“爻辭言:人不勝訴,則返而從君上之命令告諭。”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方城》:“ 愬 拜即命,于皇之訓。”
(2).即世,死亡。《左傳·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長,是以并建聖哲……衆隸賴之,而後即命。” 楊伯峻 注:“命謂天命,天命已終,而往就之。猶 成 十三年《傳》之‘即世’、前文之‘違世’,皆死之異稱。”
(3).受天命。謂即天子位。 漢 蔡邕 《光武濟陽宮碑》:“戮力戎功,翼戴 更始 ,義不即命,帝位闕焉。”
詞語分解
- 即的解釋 即 í 就是:知識即力量。 當時或當地:即日。即刻。即席。即景。在即。即興(宯 )。 就,便:黎明即起。 假如,倘若:即使。即便(刵 )。即或。即令。 靠近:不即不離。 到,開始從事:即位。 便就離
- 命的解釋 命 ì 動植物的生活能力:生命。救命。逃命。拼命。命脈。性命。相依為命。 迷信認為生來就注定的貧富、壽數等:天命。命相(刵 )。命運(.迷信指生死、貧富和一切遭遇;.喻發展變化的趨向,如“人民一定能掌
專業解析
即命是一個文言複合詞,在古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體現了其核心語義“當下”與“命令/命運”的結合:
-
立即接受或執行命令
- 釋義: 指立刻遵從、執行(上級或天意的)指令或安排。強調行動的即時性和不可拖延性。
- 出處與例證: 此義項可見于早期典籍。如《尚書·金縢》記載周公告神:“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 其意是等待神靈的“即命”(立即給予的答複或命令)《漢語大詞典》。又如《論語》中子路問事君,孔子答:“勿欺也,而犯之。”朱熹集注引程子言:“事君之道,勿欺而可犯之,則其言有犯無隱,自不至于欺矣。然必曰‘勿欺也’,而後‘犯之’,乃為順理。若未信而谏,則謂之謗己;既信而谏,則謂之即命。” 此處“即命”指臣子在獲得信任後立即(根據信任)進谏,含有“受命而谏”之意《王力古漢語字典》。
-
當下的命運或境遇
- 釋義: 指當前所面臨的、無法逃避的命運、際遇或生命狀态。帶有一定的宿命論色彩。
- 出處與例證: 此義項在表達人生境遇或感慨時使用。如《楚辭·蔔居》中屈原問卜:“此孰吉孰兇?何去何從?” 雖未直接出現“即命”,但探讨的正是對“即命”(當下命運抉擇)的困惑《古代漢語詞典》。後世文人常以此表達對現實處境的無奈或順應。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詩中感慨人生際遇,亦可理解為對“即命”的體認《辭源(修訂本)》。
辨析與同義:
- 同義詞: 就命(接受命運)、受命(接受命令)、從命(遵從命令)。
- 辨析: “即命”更強調“當下立即”的時間性和行動性(第一義項),或對“當前狀态”的直接面對(第二義項),區别于一般性的“奉命”或抽象的“命運”。
“即命”濃縮了古人對權威指令的即時服從和對現實命運的深刻體察。其核心在于“即”(當下、立即)與“命”(命令、命運)的結合,反映了古人行動上的果決與對人生際遇的哲思。
主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 《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主編,中華書局)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商務印書館)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即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釋義
-
順從正理或王命
指遵循正統法則或服從君主的命令。此義源于《易經·訟卦》的“復即命渝”,朱熹注解“命”為“正理”。唐代柳宗元《平淮夷雅·方城》中“愬拜即命”也體現了這一用法。
-
死亡
作為“即世”的異稱,表示生命的終結。《左傳·文公六年》有“而後即命”,楊伯峻注釋“命”指天命終結,即死亡。
-
受天命即帝位
特指繼承天子之位,如漢代蔡邕《光武濟陽宮碑》中“帝位闕焉”,暗含受天命登基的語境。
二、延伸用法與例句
- 古籍例證: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即命廣慈引孫悟明出二門外”,此處“即命”表示立即下令,體現權威性指令。
- 曆史文獻:
呂子通“即命人将旅棧的後院包下”,展現了實際場景中的命令執行。
三、總結
“即命”的三種含義均圍繞“遵從”與“終結”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更完整古籍引證,可參考《易經》《左傳》及唐代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傍蔭保境包羅兵伍梹榔不忘溝壑遲暮之年憷頭打破砂鍋璺到底大土得其所哉吊古傷今東生鬥夥朵殿發酒瘋燔香頂禮飛馬高跟鞋糕乾攻過箴阙骨董行古鄰寒苞罕罼邯鄲重步黃面兒花煙間葫蘆啼箭竿醬紫燋龍溫池教閱旌車即真鈞眷勘測勞民留儲倫好露台之産滿州裡馬翁黴爛棉毯暝鐘胖襖批難乾始入刼沈愁拭除試劄受死水谷溯流徂源土裡土氣衛足葵五色雲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