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稱號。指遠古傳說中的賢明帝王的稱號。亦代指這些賢明帝王。《文選·班固<典引>》:“厥有氏號,紹天闡繹。” 蔡邕 注:“所依為氏也。號,功之表也。號 太昊 曰 伏羲 , 炎帝 曰 神農 , 黃帝 曰 軒轅 , 少昊 曰 金天 , 顓頊 曰 高陽 , 帝嚳 曰 高辛 , 堯 曰 陶唐 , 舜 曰 有虞 。”
“氏號”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獻的詞語,主要用于指代遠古傳說中賢明帝王的稱號或尊稱,具體解釋如下:
“氏號”指遠古傳說中的賢明帝王的稱號,也可直接代指這些帝王本身。例如,太昊被稱為“伏羲”,炎帝稱為“神農”,黃帝稱為“軒轅”等。該詞常見于古代典籍,如《文選·班固〈典引〉》中提到的“厥有氏號,紹天闡繹”,蔡邕對此注解時列舉了多位帝王的氏號。
根據蔡邕的注釋,部分氏號包括:
“氏號”是古代對聖王稱號的特定表述,兼具曆史與禮儀色彩,常見于文獻中對帝王功績的追溯與贊頌。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及相關古籍注釋。
氏號一詞指的是取名字時加在姓氏前面的那一部分,也可以理解為姓氏。
根據現代漢字規範,氏號的部首為氏(氣旁),總筆畫數為4。
氏號最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古代,人們被分為不同的氏族和家族,擁有特定的氏族姓氏被視為一個重要的身份象征。
氏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氏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的寫法,氏號可以寫成「氏刀」或「䖒刀」等形式。
1. 我的氏號是張,你的是什麼?
2. 戰國時期,人們常常以氏號來辨識彼此的身份。
氏族、氏名、複姓、姓氏
姓、名、性别
名字、名義、外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