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盛在簋内的黍稷。《儀禮·公食大夫禮》:“簋實實于筐,陳于楹内兩楹閒二,以并南陳。” 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左傳軍實解》:“器物之名,如豆實、簋實、器食是也。”
“簋實”指古代盛放在簋(青銅食器)中的黍、稷等谷物,是祭祀和宴飨禮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字詞構成
“簋”為商周時期盛放熟食的禮器,圓口雙耳,青銅材質;“實”即容器内盛裝的内容物,這裡特指黍、稷等主食作物。
禮制功能
簋在周代禮制中與鼎搭配使用,形成“鼎簋制度”。例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簋内黍稷作為禮儀規格的體現。祭祀時簋實需陳列于特定位置,《儀禮》記載“簋實實于筐,陳于楹内兩楹間”,體現儀式規範性。
器物演變
商代簋多無耳,西周出現雙耳、方座、帶蓋等複雜形制,簋實盛放方式隨之變化。如西周中期加蓋簋可防止谷物灑落。
文獻佐證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将“簋實”與“豆實”并列為禮器盛物,印證其作為專有名詞的古代用法。
需注意,現代語境中“簋”字因北京“簋街”而常被誤認為與餐飲街區相關,但古義專指禮器,與當代用法無直接關聯。
簋實(guǐ shí)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簋(guǐ)和實(shí)。
簋(guǐ)是簋食器的簡稱,是古代用來盛放祭品的一種方形鼓狀容器,代表祭祀和宴會。簋的部首是竹,總筆畫數為12。
實(shí)表示實在、真實、實際等意義,是表示事物真實性的形容詞。實的部首是宀,總筆畫數為5。
簋實的來源比較明确,最早出現在《周禮·樂器志》一書中作為樂器名,後來演變為一種禮器的名字,用于古代祭祀活動。
在繁體字中,“簋”和“實”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簋”和“實”的形态會有一些變化。
“簋”的古代寫法中,其下方的“卝”字旁會用“廠”字旁代替,如“廠咼”。
“實”的古代寫法中,字形上會在正文部分增加一個“実”字旁,如“実關引弟”。
例句:祭祀時,奉上酒和食物擺放整齊的簋實。
組詞:簋實意味着實在和真實,常常與“事實”、“真實”、“實情”等詞一起使用。
近義詞:真實、實在、實際。
反義詞:虛假、假象、虛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