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賦。古人認為賦這種文體乃《詩經》“六義”中“賦”的流衍,故以“附庸”相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诠賦》:“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於是 荀況 《禮》《智》, 宋玉 《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
“六義附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古代文體“賦”的起源和發展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六義附庸”指賦這種文體最初依附于《詩經》“六義”中的“賦”發展而來,後逐漸獨立并興盛。這裡的“六義”指《詩經》的六種表現手法(風、雅、頌、賦、比、興),而“附庸”比喻賦最初作為《詩經》的附屬文體存在。
文學起源
南朝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诠賦》中提到:“六義附庸,蔚成大國”,說明賦從《詩經》“六義”中的“賦”衍生,後經荀況、宋玉等人發展,最終脫離詩歌成為獨立文體。
詞義解析
部分解釋(如)将“六義”誤讀為忠義、孝義等道德義務,并關聯曆史人物張丞相的故事。但根據權威文獻(如《文心雕龍》及漢典釋義),該成語實際聚焦文學體裁演變,與道德層面的“六義”無關。
“六義附庸”反映了賦體文學的起源過程,強調其從《詩經》中萌芽,最終發展為獨立文體的曆程。理解時需注意區分文學術語與道德概念,避免混淆。
《六義附庸》這個詞形容一個人在行為表現上附和于他人的善惡,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完全依附于他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六義附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六(liù)”,拆分的筆畫是3和11。
《六義附庸》這個詞最早出自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長篇小說《警世通言》之中。
《六義附庸》是《六義附庸》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附庸”的寫法為“附鄘”,它由“附”字旁和聲旁組成。
他原本是個主見很強的人,但是後來在某個團隊中成為了一個六義附庸的角色。
附庸風雅、彬彬有禮的附庸、領袖的附庸等。
傀儡、隨衆、從衆、盲從等。
獨立、堅持己見、自主、獨斷獨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