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歸依;歸宿。《老子》:“儽儽兮若無所歸。” 晉 潘嶽 《金谷集作詩》:“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2).歸向;歸屬。 漢 楊恽 《報孫會宗書》:“下流之人,衆毀所歸。” 漢 班彪 《王命論》:“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
(3).稱贊。 晉 羊祜 《讓開府表》:“功未為衆所歸,而荷厚祿,則使勞臣不勸。”
“所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文獻可作如下解釋:
補充說明:
所歸(suǒ guī)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包括“所”和“歸”兩個字。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所:部首為手,總共6畫。
歸:部首為彳,總共彳12畫。
所歸在漢字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一種衍生詞,通過“所”和“歸”兩個字的結合形成,用來表示某人或某物歸屬于某個地方或某個人。
在繁體字中,所歸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有一些區别。所歸在古代寫法中的“歸”字是“亻彗”的合寫形式,表示一個人歸去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關于所歸的例句:
1. 這個問題不屬于我所歸。
2. 你可以查看一下文件夾,找到你所歸的文件。
除了“所歸”這個詞,還有其他與其相關的組詞:
1. 屬于:用來表示某人或某物的歸屬。
2. 納入:表示将某人或某物歸入特定的範圍或區域。
所歸的近義詞有:
1. 歸屬:表示某人或某物的所有權屬于某個地方或某個人。
2. 隸屬:表示某人或某物受某個組織、機構或個人的支配或控制。
所歸的反義詞有:
1. 丢失:表示某人或某物失去了歸屬。
2. 外屬:表示某人或某物不屬于特定範圍或區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