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歸的意思、所歸的詳細解釋
所歸的解釋
(1).歸依;歸宿。《老子》:“儽儽兮若無所歸。” 晉 潘嶽 《金谷集作詩》:“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2).歸向;歸屬。 漢 楊恽 《報孫會宗書》:“下流之人,衆毀所歸。” 漢 班彪 《王命論》:“事成,少受其利;不成,禍有所歸。”
(3).稱贊。 晉 羊祜 《讓開府表》:“功未為衆所歸,而荷厚祿,則使勞臣不勸。”
詞語分解
- 所的解釋 所 ǒ 處,地方:住所。哨所。場所。處所。 機關或其他辦事的地方的名稱:研究所。派出所。 量詞,指房屋:一所四合院。 用在動詞前,代表接受動作的事物:所部(所率領的部隊)。所謂(.所說的;.某些人所說
- 歸的解釋 歸 (歸) ī 返回,回到本處:歸國。歸程。歸僑。歸甯(回娘家看望父母)。歸省(媙 )(回家探親)。歸真反璞。 還給:歸還。物歸原主。 趨向,去往:歸附。衆望所歸。 合并,或集中于一類,或集中于一地:
專業解析
"所歸"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作為固定短語的一部分出現,其核心含義指歸屬之處、最終的着落或結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
- 歸: 本義為女子出嫁,引申為返回、趨向、歸屬、結局等義。
- 所: 在此處是結構助詞,與動詞“歸”結合,構成名詞性短語“所歸”,表示“歸向的地方”、“歸屬的對象”或“最終的結局”。
- 合義: “所歸”作為一個整體,意指事物最終的歸宿、人心所向的目标、或事情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強調的是一種最終的、必然的歸屬狀态或結局。
-
用法與語境:
- 名詞性短語: “所歸”本身是一個名詞性結構,常在句中作主語、賓語或判斷句的謂語。
- 常見搭配:
- 民心所歸: 這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搭配。意指人民的心意所向往、所擁護的對象或方向。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乃民心所歸。” 這體現了人民意志的最終指向。
- 衆望所歸: 指衆人的期望、希望所集中的對象(通常指某人擔任某個重要職位或承擔某項重任)。例如:“他德高望重,出任會長是衆望所歸。” 這體現了衆人期望的最終落腳點。
- (未知)所歸: 用于描述事物或人的最終下落、結局。例如:“亂軍之中,不知其所歸。” 意指不知道他最終去了哪裡或結局如何。
- 文言色彩: “所歸”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保留在“民心所歸”、“衆望所歸”等固定短語中,帶有較強的書面語和文言色彩。單獨使用較少見。
-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對“所歸”的解釋明确指向其核心含義“歸依,歸宿”。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之一。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未單獨收錄“所歸”詞條,但在“歸”字條目下,“所”字條目下,以及“民心所歸”、“衆望所歸”等成語的釋義中,清晰體現了“所歸”作為名詞性短語表示“歸屬、結局”的含義。該詞典是規範現代漢語詞彙使用的最權威标準之一。
- 經典文獻例證:
- 《史記·伯夷列傳》:“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 傥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衆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顔淵雖笃學,附骥尾而行益顯。岩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于後世哉?” (其中“從吾所好”的“所好”結構與“所歸”結構相同,體現“所+動”的名詞性)。
- 《文心雕龍·宗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夫《易》惟談天,入神緻用。… 《書》實記言,而诂訓茫昧;… 《詩》主言志,诂訓同《書》;… 《禮》以立體,據事制範;… 《春秋》辨理,一字見義。… 此聖人之殊緻,表裡之異體者也。… 百家騰躍,終入環内。… 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诏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诔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盟檄,則《春秋》為根:并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内者也。若禀經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也。… 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 是以楚豔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欤!” (其中“正末歸本”的“歸”字體現了趨向、歸宿之意)。
- 《後漢書·隗嚣傳》:“嚣賓客、掾史多文學生,每所上事,當世士大夫皆諷誦之,故帝有所辭答,尤加意焉。嚣後上書曰:‘… 今臣之事,在于本朝,賜死則死,加刑則刑。如遂蒙恩,更得洗心,死骨不朽。’有司以嚣言慢,請誅其子恂,帝不忍,複使來歙至汧,賜嚣書曰:‘… 今若束手,複遣恂弟歸阙庭者,則爵祿獲全,有浩大之福矣。… 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歲,厭浮語虛辭。即不欲,勿報。’嚣知帝審其詐,遂遣使稱臣于公孫述。… (建武)八年春,… 諸将分營隴山,… 嚣病且餓,出城餐糗糒,恚憤而死。” (故事結局體現了人物命運的最終“所歸”)。
“所歸”意指歸屬之處、最終的着落或結局。它是一個名詞性短語,具有濃厚的文言色彩,在現代漢語中最常見于“民心所歸”、“衆望所歸”等固定表達中,用以強調人心所向或期望所在的最終目标,或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其用法在經典文獻如《史記》、《文心雕龍》、《後漢書》等中均有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所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文獻可作如下解釋:
1.歸依;歸宿
- 指人或事物的最終歸屬或依托。例如《老子》中“儽儽兮若無所歸”,形容無所依托的狀态;晉代潘嶽的詩句“白首同所歸”,則強調人生最終的共同歸宿。
2.歸向;歸屬
- 表示方向或歸屬關系。漢代楊恽《報孫會宗書》提到“衆毀所歸”,指輿論的歸向;班彪《王命論》中“禍有所歸”,則說明責任的歸屬。
3.稱贊
- 用于表達認可或贊譽。如晉代羊祜《讓開府表》中“功未為衆所歸”,指功勞未被衆人稱贊。現代常用“衆望所歸”,形容某人得到廣泛認可。
補充說明:
-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如“衆望所歸”是典型成語,強調人心所向。
- 不同文獻對詞義的闡釋基本一緻,但具體語境需結合曆史或文化背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邊土避塵彩幡倡而不和褫散充斥遄行雛鬟脣竭齒寒粗面粉大紅全帖登聞東作獨舉複蘇橄榄球運動稿底恭維骨節合事假面見谕叫絶瘕氣基本路線驚異境宇類族冷宦祿馬瞀儒篾如明誠明忒彌辔籋子鰟魮盤陀石潛修遷正黜色七零八碎青髓驅鳄趣會容聲入竟問禁三占從二上貳沙炮聲容稅局私館送嫁蒜條金特旨聽能通印子魚頭疼腦熱外此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