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垂虹亭的意思、垂虹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垂虹亭的解釋

亭名。在 江蘇 吳江縣 長橋 上。 宋 仁宗 慶曆 年間縣令 李問 建。 蘇轼 自 杭州 移 高密 時,曾與 張先 等在此亭飲酒。 宋 王安石 《送裴如晦宰吳江》詩:“他時散髮處,最愛 垂虹亭 。” 宋 劉過 《念奴嬌·留别辛稼軒》詞:“ 多景樓 前, 垂虹亭 下,一枕眠秋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垂虹亭是位于江蘇吳江垂虹橋上的曆史名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建築特色。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地理位置與曆史沿革
    垂虹亭始建于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由吳江知縣李問主持修建,最初為垂虹橋(原名利往橋)上的橋亭。垂虹橋橫跨吳淞江,全長約500米,以72孔連拱石橋聞名,被譽為“江南第一長橋”。亭名取自“橋南水漲虹垂影”的詩意,後成為橋梁的代稱。

  2. 建築特色與景觀
    垂虹橋與亭的設計兼具實用與美學:橋體三起三伏,形如半月,中央橋亭為九脊飛檐的正方形結構,兩側各設一亭,并置石獅裝飾。因橋孔高聳,亭内可遠眺太湖煙波,成為文人雅集勝地。

  3. 文化意義與名人轶事
    垂虹亭因蘇轼、米芾、姜夔等文人留迹而聞名。例如,蘇轼自杭州調任時曾與張先在此飲酒賦詩;米芾更以“斷雲一葉洞庭帆,玉破鲈魚金破柑”描繪亭畔秋色。南宋姜夔《過垂虹》中“小紅低唱我吹箫”的典故亦源于此。

  4. 現狀與保護
    垂虹橋于1967年坍塌,現存東西兩段殘橋遺址,近年已修複為公園供人憑吊。亭雖不存,但其作為“三吳絕景”的文化意象仍通過詩詞流傳。

補充說明:提到“垂虹亭”作為成語形容短暫的美好,但此用法未見于其他權威文獻,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垂虹亭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彩虹在地面上形成一個拱橋狀的景象。它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土"、"口"、"亠",總共有12個筆畫。垂虹亭這個詞的來源尚不明确,但可以推測其與彩虹相關,有可能是用來形容彩虹投射在地面上形成的景象。在繁體字中,垂虹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但對于垂虹亭這個詞,沒有古時候的特定寫法記錄。以下為一個例句:在這座垂虹亭下,孩子們歡快地奔跑着。其他與垂虹亭相關的詞彙有:彩虹、亭子、拱橋等。沒有特定的反義詞,但可以用不存在彩虹的情況來形容反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