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焦的意思、三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焦的解釋

中醫學名詞。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别下於三焦、膀胱。” 張守節 正義引《八十一難》:“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也。”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二折:“烘烘的燒五臟,火火的燎三焦。”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的特有概念,屬于六腑之一,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定義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并非具體的解剖器官,而是對人體軀幹功能區域的劃分。它位于軀體和髒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貫穿全身氣機與水液代謝的通道。

二、結構劃分與功能

  1. 上焦

    • 範圍:橫膈膜以上,包括心、肺及頭面部。
    • 功能:主司呼吸與氣機升降,如“霧”般将氣血精微輸布全身。
  2. 中焦

    • 範圍:橫膈至臍部,包括脾、胃、肝、膽。
    • 功能:如“漚”般腐熟水谷,負責消化吸收,是氣血生化之源。
  3. 下焦

    • 範圍:臍以下,包括腎、膀胱、大腸、小腸及女性胞宮。
    • 功能:如“渎”般排洩糟粕與代謝水液,調節生殖與泌尿。

三、中醫争議與特性

  1. 形态争議:

    • 有形論:認為三焦是實體髒器(如“膲”);
    • 無形論:主張其為功能概念,是氣機通道(如“樵”或元氣場)。
  2. 核心作用:

    • 通行元氣:元氣通過三焦輸布全身,推動髒腑功能;
    • 運行水液:調節水液代謝,故稱“決渎之官”。

四、臨床意義

三焦不通可能導緻氣滞、水液代謝紊亂,表現為水腫、消化不良或婦科疾病。中醫常通過調理三焦經或相關穴位(如陽池、外關)改善症狀。

總結

三焦是中醫理論中“整體觀”的體現,雖無形卻貫穿生命活動,其功能覆蓋呼吸、消化、排洩等核心生理過程。需結合具體症狀辯證施治,而非單純對應解剖結構。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焦

《三焦》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部首組成:火 (huǒ)部、鍾 (zhōng)部和蔔 (bǔ)部,共計8畫。

該詞來源于《黃帝内經》中的醫學理論,意指人體内的三個要害部位: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位于胸腔,主要功能是承接呼吸和排洩心肺髒的廢氣;中焦位于腹腔,主要功能是承接消化吸收食物的廢物;下焦位于盆腔,主要功能是承接排洩人體廢物。

《三焦》在繁體中是「三窩」。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焦」字通常是寫作「焦火」,字形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繁體寫法為「教」。

以下是例句:

1. 體虛的人容易出現上焦功能失調的情況。

2. 心髒疾病可能會影響中焦的消化功能。

3. 下焦疾病常表現為排尿異常。

與「三焦」相關的詞彙包括:上焦、中焦、下焦、内焦、外焦等。

近義詞:三窩、三要害。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