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十地。 南朝 宋 謝靈運 《菩薩贊》:“爰初四等,終然十住。” 南朝 梁 沉約 《瑞石像銘并序》:“十住髣髴於林衡,應真肸蠁於清夜。”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古亦曰十住,即《華嚴經》之十地。”參見“ 十地 ”。
十住是大乘佛教中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屬于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二個十位(第11-20位),與十行、十回向合稱“三賢位”。以下是十住的詳細解釋:
十住又稱“十地住”“十法住”,代表菩薩從初發菩提心到成就佛道的關鍵階段。其核心是通過修持智慧與善行,逐步接近佛果。名稱常以輪王長子繼承王位為譬喻,強調修行次第的遞進性。
發心住
初發菩提心,以真方便圓成一心,确立修行的根本目标。
治地住
淨化心性,如整理大地般使心澄明開闊,契合佛理。
修行住
廣修戒、定、慧,實踐六度萬行,遍遊諸法無礙。
生貴住
與佛理冥契,成為“如來種”,如誕生于佛門貴胄之家。
方便具足住
自利利他的善巧方法趨于完備,智慧與慈悲兼具。
正心住
心念與佛完全一緻,不因外境動搖正念。
不退住
修行成果穩固增長,無論順逆皆不退轉。
童真住
保持清淨初心,具足佛的十種莊嚴法相。
法王子住
成為佛的繼承者,堪任弘揚佛法之責。
灌頂住
佛以智水灌頂,象征修行圓滿,即将證得佛果。
十住的修持體系出自《菩薩璎珞本業經》等大乘經典,是菩薩道的重要次第。其強調從凡夫到成佛需循序漸進,尤其注重“發心”的基礎性和“不退轉”的堅定性。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各階位的詳細修行方法,可參考《楞嚴經》及佛教論師著作(如提及的倓虛大師講經内容)。
《十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指的是佛教中的十個住處或者培養佛法的十個境界。每個住處代表一個修行層次,從初級到高級,代表一個人修行的進程。
《十住》這個詞由“十”和“住”兩個字組成。其中,“十”的部首是“十”字旁,一共有兩畫;而“住”的部首是“亻”,一共有四畫。
《十住》這個詞最早來源于佛教經典。在佛經中,它是指修行者在佛法修行過程中的十個階段。
在繁體字中,《十住》這個詞的書寫方式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沒有太大的區别。《十住》這個詞的字形和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
1. 他已經修行到了《十住》的第九個階段。
2. 通過修行,她成功地達到了《十住》所代表的境界。
住心、住持、住處、住宅等。
住持、修煉、修行、居住等。
離開、脫離、放棄、放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