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名。在 江苏 吴江县 长桥 上。 宋 仁宗 庆历 年间县令 李问 建。 苏轼 自 杭州 移 高密 时,曾与 张先 等在此亭饮酒。 宋 王安石 《送裴如晦宰吴江》诗:“他时散髮处,最爱 垂虹亭 。” 宋 刘过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词:“ 多景楼 前, 垂虹亭 下,一枕眠秋雨。”
垂虹亭是位于江苏吴江垂虹桥上的历史名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特色。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垂虹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由吴江知县李问主持修建,最初为垂虹桥(原名利往桥)上的桥亭。垂虹桥横跨吴淞江,全长约500米,以72孔连拱石桥闻名,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亭名取自“桥南水涨虹垂影”的诗意,后成为桥梁的代称。
建筑特色与景观
垂虹桥与亭的设计兼具实用与美学:桥体三起三伏,形如半月,中央桥亭为九脊飞檐的正方形结构,两侧各设一亭,并置石狮装饰。因桥孔高耸,亭内可远眺太湖烟波,成为文人雅集胜地。
文化意义与名人轶事
垂虹亭因苏轼、米芾、姜夔等文人留迹而闻名。例如,苏轼自杭州调任时曾与张先在此饮酒赋诗;米芾更以“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描绘亭畔秋色。南宋姜夔《过垂虹》中“小红低唱我吹箫”的典故亦源于此。
现状与保护
垂虹桥于1967年坍塌,现存东西两段残桥遗址,近年已修复为公园供人凭吊。亭虽不存,但其作为“三吴绝景”的文化意象仍通过诗词流传。
补充说明:提到“垂虹亭”作为成语形容短暂的美好,但此用法未见于其他权威文献,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