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賊合污。指附賊。《新唐書·呂諲傳》:“帝復兩京,詔盡繫羣臣之污賊者。”
“汙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詞義解析
字義拆分
組合含義 指與盜賊勾結或依附賊寇的人,帶有貶義。例如《新唐書·呂諲傳》記載的“詔盡繫羣臣之污賊者”,即指朝廷下令逮捕那些曾投靠叛賊的官員。
使用注意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古籍案例,可提供原文段落以便結合上下文解讀。
汙賊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行為惡劣、品德敗壞的人。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水”和“賊”,其中“水”表示與惡劣行為、不正義有關的意思,而“賊”則表示行為不誠信、不道德的人。
汙賊的拼音為wū zéi,共有9個筆畫。其中,“水”的部首為三畫,“賊”的部首也為三畫,加上它們各自的其他部分所需的筆畫數目,共計9筆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汙賊一詞最早出現在文獻中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明代。在古代文字中,汙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汙字古時候的寫法為「穢」。
在繁體字中,汙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繁體字為「污」。雖然寫法略有差異,但是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指代品德敗壞的人。
以下是一些汙賊的例句:
與汙賊相關的組詞包括:汙言、汙名、汙點等。這些詞彙都指代行為不端、不正之事。
與汙賊相近的詞彙有:敗類、歹徒、渣滓等。它們都指代行為惡劣、品德敗壞的人。
與汙賊相對的是正直、善良的人,即道德行為正派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