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發直,發楞。表示神志不清或驚恐失措。《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不想走到跟前,卻早不見了那盞燈,他揉了揉眼睛道:‘莫不是我睡得楞怔,眼離了?’”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四回:“他女人起先吓呆了,楞怔了半天,才急忙跑過去往外扯。” 梁斌 《紅旗譜》二四:“ 江濤 眼看哥哥拖着腳鐐,頭也不回,走回監獄,楞怔着眼睛呆住。”
“楞怔”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總結來看,“楞怔”是一個描述因情緒波動或神志異常導緻瞬間呆滞狀态的詞語,兼具書面與口語使用場景,且在方言中衍生出重疊形式。需注意其與“愣怔”為同一詞的不同寫法。
楞怔是一個表示發呆、呆住、思慮不集中的詞語,形容人在某一瞬間完全停止了思維活動,一種心理狀态。《楞怔》一詞來源于方言,“楞”意為發呆、發愣,“怔”意為呆住、癡呆。這兩個詞的組合代表了人在某種情境下陷入困惑、思維停滞的狀态。
《楞怔》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心,拆分之後為木月心。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其中木部為4畫,月部為4畫,心部為2畫。
楞怔的繁體字為棱愣,其拼音為líng lèng。
古時候漢字寫楞怔的寫法相對繁瑣,木部由兩個木字組成,月部由三個月字組成,心部還是保持兩個心字。整個詞的寫法為「木木月月月心心」。
1. 他聽了好幾遍都沒有反應,一副楞怔的樣子。
2. 這個問題把他問得楞住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組詞:楞在、楞世、愣頭愣腦、呆若木雞。
近義詞:發愣、發呆、恍惚。
反義詞:聰明、機智、敏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