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頌琴的意思、頌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頌琴的解釋

古琴名。琴瑟必伴以歌詩,詩有《雅》《頌》,故稱。《左傳·襄公二年》:“初, 穆姜 使擇美檟,以自為櫬與頌琴, 季文子 取以葬。” 杜預 注:“頌琴,琴名,猶言雅琴。” 孔穎達 疏:“琴瑟必以歌詩,詩有《雅》《頌》,故以頌為琴名,猶如言雅琴也。” 楊伯峻 注:“據 宋 聶崇義 《三禮圖》,頌琴長七尺二寸,廣尺八寸,二十五弦。 穆姜 製此以殉葬。《文獻通考·俗樂部》有頌琴, 沉欽韓 補注謂非古之頌琴,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頌琴是中國古代禮樂文化中的專稱,指代用于宮廷祭祀、慶典儀式演奏的雅樂琴器。其釋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釋義 "頌"字本義為歌頌、贊頌,《說文解字》釋為"貌也,從頁公聲",特指《詩經》中祭祀樂歌的文體分類。"琴"作為古代八音之首,《禮記·樂記》載"絲聲哀,哀以立廉",故頌琴組合構成專用于禮樂儀式的弦樂器稱謂。

二、形制特征 據《周禮·春官》記載,頌琴形制較普通琴更莊重,通常采用"七弦十三徽"的标準制式,琴身多飾以朱漆雲紋,弦柱鑲嵌玉轸,符合《爾雅·釋樂》"大琴謂之離"的禮器規格。故宮博物院藏明代「九霄環佩」琴即屬頌琴遺制。

三、文化功能 在禮樂制度中,頌琴主要承擔兩大功能:

  1. 祭祀溝通:配合《周頌》《商頌》等樂歌進行天地祭祀,如《詩經·有瞽》"既備乃奏,箫管備舉"描述的宗廟奏樂場景
  2. 政教象征:《白虎通·禮樂》強調"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其演奏規範體現着"禮以節人,樂以發和"的治理理念。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保留于文獻研究及傳統樂器修複領域,如國家圖書館藏《永樂琴書集成》仍沿用此稱。

網絡擴展解釋

“頌琴”是古代一種琴的名稱,其含義與《詩經》中的《雅》《頌》篇章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定義
    “頌琴”得名于其演奏時需伴以《詩經》中的《雅》《頌》類詩歌。根據《左傳·襄公二年》記載,春秋時期魯國穆姜曾定制“頌琴”用于陪葬,說明它在當時屬于禮儀性樂器。杜預注《左傳》稱:“頌琴,琴名,猶言雅琴”,表明其與雅樂體系相關。

  2.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穆姜使擇美檟,以自為榇與頌琴,季文子取以葬。”。孔穎達疏解中提到,琴瑟需配合歌詩,而《詩經》分為《風》《雅》《頌》,故以“頌”命名此類琴,強調其禮儀屬性。

  3. 形制與用途
    據宋代聶崇義《三禮圖》記載,頌琴長七尺二寸(約2.3米),寬一尺八寸(約0.6米),有二十五弦。其形制與普通古琴(七弦)不同,推測可能用于周代祭祀、宴飨等莊重場合,屬于宮廷雅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4. 與“雅琴”的關聯
    “頌琴”常與“雅琴”并稱,二者均指配合《雅》《頌》詩篇演奏的禮樂用琴,但具體形制可能存在差異。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提及,後世《文獻通考》所載“頌琴”已非古制,說明其形制在曆史中有所演變。

“頌琴”是周代禮儀活動中配合《頌》詩演奏的特定琴類,兼具樂器和禮器的雙重功能。其名稱、形制及用途均與《詩經》的雅頌體系緊密關聯,體現了古代“禮樂一體”的文化特征。

别人正在浏覽...

百朋把絕闆本學薄設保右背氣崩剝嘗味螭坳持貞大剛底突斷閉笃志阜俗規圜果播還阙含辭華燭禍祟嘉迹講公事掎裳連袂捷業靜麗寄死恐灼寇逆爛開兩不找立品流杯流質磨昬抉聩釀采刨根究底批鱗請劍諐失情怨瓊簪厹猶趣風三幡食不求甘士人說矮話私愛宿戒損薄談價阗咽鐵立荼緩頹址萬春免麻相克攜畔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