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唱腔;曲調。《老殘遊記》第二回:“他的調門兒都是 白妞 教的,若比 白妞 ,還不曉得差多遠呢!” 王西彥 《古城的憂郁·蠱惑》:“兩旁人行道上,做夜生意的地攤已經開始出現,賣估衣的高聲嚷叫着,重複地唱着同一調門。”
(2).引申為腔調、口吻。 劉澍德 《拔旗》:“而且他們的調門竟跟 碧雞 的 老黃 差不多,這,才叫怪事!”
(3).指歌唱或說話時音調的高低。 茅盾 《某一天》四:“他咽了一大口唾液,提高了調門說:‘今天下午确息,抗戰還是要繼續!’” 張天翼 《速寫三篇·譚九先生的工作》:“‘不是!不是!’ 譚九 先生格外起勁了點,調門兒也給打高了許多。”
“調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音高定義
指演唱或演奏時的音高标準,即調高。其名稱源于笛子的“翻調”技法,明清時期以笛子為基準形成了七種調門,如小工調、正宮調、尺字調等。京劇等戲曲中,調門通常以“正宮調”(1=E)為基準,最高為“乙字調”,最低為“凡字調”(俗稱“趴字調”)。
演唱與伴奏關系
在非音樂場景中,“調門”可比喻某種主張或态度的強度。例如軍事術語中,“調門高”表示威脅或政治信號的強烈程度,但此用法較為邊緣。
調門的核心含義與音高相關,在戲曲、音樂中具象化,在語言中則抽象為風格或語氣。具體使用需結合語境判斷。
《調門》是一個漢字詞語,音調的意思。它由“言”和“門”兩個部首組成,拆分的筆畫數為8畫。
《調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來源于古漢語。在繁體字中,“調”字由上下兩個部分構成,上面的部分表示口(口旁),下面的部分表示到或門(門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康熙字典》記錄了《調門》的古字形,它寫作“調門”,字體略有不同,但仍然可辨認。
1. 他的演講沒有掌握好調門,聽起來有些無力。
2. 唱歌時要注意調門,否則會影響整首歌曲的效果。
組詞:調整、調查、調節、撥調、調子。
近義詞:音調、聲調、語調。
反義詞:雜音、不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