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丞相的意思、丞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丞相的解釋

[prime minister] 古代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政務的職位最高的大臣

詳細解釋

(1).古代輔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長官。 戰國 秦悼武王 二年始置左右丞相。 秦 以後各朝,時廢時設。 明 洪武 十三年革去中書省,權歸六部,至此,丞相之制遂廢。《商君書·定分》:“禦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丞相銜奉國威,為民除害。” 唐 杜甫 《蜀相》詩:“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 外柏森森。”《說唐》第一回:“主公恐我兵單力弱,故令丞相協助,奈何偷生無志?”

(2). 大平天囯 設立的官階,地位低于王、侯。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天朝田畝制度》:“凡一軍一切生死黜陟等事,軍帥詳監軍,監軍詳欽命總制,欽命總制詳将軍、侍衛、指揮、檢點、丞相,丞相禀軍師,軍師奏天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解釋,“丞相”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定義和職能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丞相是封建王朝中輔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總理國家政務,統率百官,相當于“百官之長”。其名稱在不同朝代有“相邦”“大司徒”“左右丞相”等變體。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與确立

    • 戰國時期秦國始設“相邦”,秦朝正式确立丞相制度,分設左、右丞相(如李斯)。
    • 西漢初期沿用,稱“相國”(如蕭何、曹參),後改稱丞相,東漢末短暫恢複。
  2. 中斷與調整

    • 西漢末至東漢改稱大司徒,三國至南北朝時期僅蜀漢、東晉等政權短暫保留。
    • 南宋、元代曾複置左右丞相,但職能逐漸弱化。
  3. 廢除

    • 明初朱元璋通過“胡惟庸案”廢除丞相制,此後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丞相制度終結。

三、職能與地位

四、著名人物舉例

五、補充說明

丞相實際存在的曆史約1600年,但作為正式官職僅集中出現在秦、西漢等少數時期。其制度變遷反映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強化過程。

如需更詳細朝代案例或職能細分,可參考《中國曆代官制》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丞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通常用來指代國家中的第一把手,即宰相或首相的稱號。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丞和相。 - 丞(chéng):意為輔佐、協助。它是一個表示動作的部首,由一橫一點組成,總共兩畫。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丞的字形常常更加簡化,将一橫變成了一點,隻有一畫。 - 相(xiàng):指代顯貴、高位。它是一個表示人的部首,由目字旁加上木字旁組成,總共九畫。 《丞相》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古代社會中,國家的權力通常由君主一人掌握,但是君主需要有一位得力的輔佐和協助來管理國家事務。因此,丞相這個稱號應運而生,用以表示國家中最重要的職位。 《丞相》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仍然保留為「丞相」。而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丞的字形有所變化,而相的字形保持相對穩定。 以下是一些關于《丞相》的使用例句: 1. 他被任命為新任的丞相,要負責國家的決策和規劃。 2. 這位丞相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 3. 大臣們與丞相一起商讨着解決國家面臨的種種問題。 根據《丞相》的意義,可以衍生出一些相關的詞彙和短語。例如,丞道(chéngdào)指的是輔佐君主的道路;膺選(yīngxuǎn)表示被選為丞相;丞幟(chéngzhì)是指丞相的旗幟。 與《丞相》相近義詞包括宰相、首相、丞相等,它們都代表着國家中的最高行政職位。而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相對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