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對尊貴者的敬稱。後亦泛用于朋友之間,稱談話、通信的對方。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天子﹞謂之陛下者,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羣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閤下、執事之屬,皆此類也。” 唐 韓愈 《與于襄陽書》:“将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 韓愈 ,謹奉書尚書閤下。” 宋 歐陽修 《與杜正獻公書》:“某頓首啟,仲夏毒熱,伏惟相公閤下,尊候動止萬福。”
2.謂在屋門之下。《資治通鑒·晉惠帝永甯元年》:“ 廞 牙門将 涪陵 許弇 求為 巴東 監軍, 杜淑 、 張粲 固執不許, 弇 怒,手殺 淑 粲 於 廞 閤下。”
“閤下”是古代漢語中的敬稱,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尊稱
最初用于對地位尊貴者的敬稱,如官員、貴族等。這一用法源自漢代,蔡邕《獨斷》提到“閤下”與“陛下”“殿下”同屬間接敬稱,通過稱呼對方侍從或居所位置表達敬意。
泛化使用
唐宋時期逐漸擴展至朋友間的書信或對話中,成為對談話或通信對象的禮貌稱呼。例如韓愈在《與于襄陽書》中以“尚書閤下”尊稱對方,歐陽修書信中亦沿用此例。
字形解析
“閤”為門内加“合”,原指宮中小門或側室,後引申為尊貴者居所。“閤下”字面意為“門庭之下”,類似“陛下”(宮殿台階下)的委婉表達,通過指代對方所處環境以示謙敬。
與“合下”的區别
部分文獻中“合下”表“當下”“當初”等時間概念(如《朱子語類》),與“閤下”含義不同,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如今“閤下”已罕用于日常交流,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曆史題材創作中。若需表達類似敬意,現代漢語中可用“閣下”替代。
閤下(gé xi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門”(mén)是上部部首,表示門;“夾”(jiā)是下部部首,表示夾擊。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2。
“閤下”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詩經·秦風·巷伯》:“巷伯其尉,維鄰之牆。人之有言,不可不聽。巷伯其尉,維鄰之桑。人之有言,不可不納。”其中,“閤下”一詞用來形容鄰居之間的相互訪問、交流的場景,意為鄰裡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
在繁體字中,我們可以将“閤下”寫作“闔下”。繁體字是一種書寫形式,多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地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許多變體。例如,在楷書中,“閤下”這一詞可以寫作“閣下”或“閤舍”。這些變體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上有所出入。
以下是一些關于“閤下”的例句:
1. 他們家庭和睦,與閤下齊心協力完成了這項工程。
2. 閤下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一些與“閤下”相關的詞語有:
組詞:鄰居、友好、交往
近義詞:臨近、相鄰、親近
反義詞:疏離、冷漠、敵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