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昭的意思、文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昭的解釋

(1).文德昭著。《國語·周語下》:“ 成王 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文選·劉琨<答盧谌詩>》:“資忠履信,武烈文昭。” 李善 注:“ 漢武帝 贈故 朱崖 太守 董廣 詔曰:‘伐叛柔服,文昭武烈。’ 曹植 令曰:‘相者文德昭,将者武功烈。’”

(2).謂宗廟位次。 文王 之子為昭。《文選·顔延之<應诏宴曲水作詩>》:“昔在 文 昭,今惟 武 穆。” 李善 注:“言昔者在 高祖 之子為王,同於 文王 之昭,今帝之子為王,又同 武王 之穆……《漢書》 韋玄成 議曰: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昭穆,父子之疊號,千祀而一也。” 清 朱大韶 《實事求是齋經義·二叔辨》:“徧考經傳諸子,無并 管 、 蔡 、 霍叔 為三叔者,至謂下文方列 文 昭,故不謂 管 蔡 ,説更無理。”參見“ 文昭武穆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昭”是漢語中兼具曆史内涵與禮制色彩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禮記》等典籍記載,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禮制概念

“文昭”最早見于周代宗廟制度,指以文德著稱的祖先受祀方位。《禮記·祭法》載“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其後世以“文昭武穆”為序排列宗廟位次。東漢經學家鄭玄注:“文昭者,文王之子為昭位。”這一制度成為古代宗法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人物代稱

曆史上常以“文昭”代指德行兼備的君主或文人。如三國時期曹魏重臣王昶在《家誡》中以“文昭武烈”形容周文王、周武王的功績。清代《禦批曆代通鑒輯覽》多次用“文昭武穆”贊頌賢明君主。

三、現代語義

當代《現代漢語分類大詞典》将其釋為“文德昭著”,多用于形容文化成就顯著或學術影響深遠的人物群體。在姓名學中,“文昭”作為複合人名,承載着彰顯文采、昭示美德的寓意。

(注:文獻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現代漢語分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文昭”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1. 文德昭著
    指文化德行的顯赫與光輝,常見于古代文獻對君王的稱頌。如《國語·周語下》記載“成王能明文昭”, 強調以文治彰顯德政。該義項與“武烈”(武功顯赫)常形成對仗,如“文昭武烈”表達文治武功兼備。

  2. 宗廟位次制度
    源于周代宗法制度,周文王之子廟號列為“昭”,形成“昭穆”世系排列規則。如《漢書》記載“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體現古代宗廟祭祀的位次規範。

二、作為人名的寓意

現代多用于姓名,包含雙重期許:

三、補充說明

該詞在曆史中亦有具體人物指向,如清代宗室文人文昭(1680-1732),系王士祯弟子,以辭官隱居作詩聞名。


提示:若需了解古代文獻具體出處(如《國語》《文選》中的引用),可參考、8、9的原始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敗軍之将寶塔糖寶珍貝阙輩行變飾标譯漕計拆短昌博掣鲸辭場錯非彈子睇目端漸飛舉俘級共兜寒梅闳大不經後覺緩急相濟會利技法畸功旌寵景铄郡邸坑窪靈書莫不是凝膚潘泔破瓜之年諐儀切身乞量曲律泣路輕健情理難容擾惑軟替入物啬夫山茹省啬守辱碩惠思量堂奧糖精缇衣通脫木微蒙文移無孔不鑽鮮綠謝豹花謝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