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丞相的意思、丞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丞相的解释

[prime minister] 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详细解释

(1).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 战国 秦悼武王 二年始置左右丞相。 秦 以后各朝,时废时设。 明 洪武 十三年革去中书省,权归六部,至此,丞相之制遂废。《商君书·定分》:“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 唐 杜甫 《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 外柏森森。”《说唐》第一回:“主公恐我兵单力弱,故令丞相协助,奈何偷生无志?”

(2). 大平天囯 设立的官阶,地位低于王、侯。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天朝田亩制度》:“凡一军一切生死黜陟等事,军帅详监军,监军详钦命总制,钦命总制详将军、侍卫、指挥、检点、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奏天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最高行政长官的称谓,其内涵可从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构词 “丞”字本义为辅助、辅佐,《说文解字》释为“翊也”,而“相”指辅佐君主之人。二字组合后构成动宾结构,字面意为“辅佐者”,后演变为官职专称(《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历史沿革 该职始见于战国时期,秦代确立为三公之首。汉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公卿表》),至明初因胡惟庸案废止,存续时长约1600年。《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其职能演变包含三个阶段:秦汉时期的决策主导、隋唐宋的三省分权、元代的短暂复置。

三、职权范畴 作为“百官之长”,丞相拥有“选官、考课、刑赏、财政”四大核心权力(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别强调其“调和阴阳”的象征职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

四、地位象征 丞相服饰制度承载等级信息,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宰相佩金鱼袋、着紫色朝服。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徐显卿宦迹图》中,可见丞相位列百官之首的礼仪规制。

五、现代语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为历史词,但在成语“丞相祠堂”(出自杜甫《蜀相》)等文学典故中仍具生命力。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该职体现古代“皇权与相权制衡”的治理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综合解释,“丞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定义和职能如下:

一、基本定义

丞相是封建王朝中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总理国家政务,统率百官,相当于“百官之长”。其名称在不同朝代有“相邦”“大司徒”“左右丞相”等变体。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与确立

    • 战国时期秦国始设“相邦”,秦朝正式确立丞相制度,分设左、右丞相(如李斯)。
    • 西汉初期沿用,称“相国”(如萧何、曹参),后改称丞相,东汉末短暂恢复。
  2. 中断与调整

    • 西汉末至东汉改称大司徒,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仅蜀汉、东晋等政权短暂保留。
    • 南宋、元代曾复置左右丞相,但职能逐渐弱化。
  3. 废除

    • 明初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此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丞相制度终结。

三、职能与地位

四、著名人物举例

五、补充说明

丞相实际存在的历史约1600年,但作为正式官职仅集中出现在秦、西汉等少数时期。其制度变迁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过程。

如需更详细朝代案例或职能细分,可参考《中国历代官制》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麻霸强表倡滭浡碧矑並耦不二卜居沧桑禅枝惩难楮冠春英丛拥刀榼鹅研遏制政策拂子黑古溜秋欱吞烘霁花花点点会串昏暴伙够翦草除根稽迟刻牙恇惶朗客乐和和冷沉沉吝啬鬼犛轩马伏盲翁扪籥媚靥民义襁褓前疾磬地情面穷墉趣承羣噪失悔眡事识时务势子说来说去庶室思渴四旁湠漫庭砌无墨无餍物隐夏狄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