緘翰的意思、緘翰的詳細解釋
緘翰的解釋
書信。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七:“或有淡薄相待、緘翰莽鹵者,每吟 張博士 詩雲:‘新酒欲開期好客,朝衣暫脫見閑身。’”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四方緘翰,日滿閽者之袖。”
詞語分解
- 緘的解釋 緘 (緘) ā 捆東西的繩索。 書信:緘素。緘紮。 封,閉:緘口。緘制(封鎖)。緘封。緘密。緘默。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翰的解釋 翰 à 長而堅硬的羽毛:理翩振翰。 借指毛筆和文字、書信等:翰苑。翰墨(筆墨,借指詩文書畫)。翰藻。 筆畫數:; 部首:羽;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緘翰(jiān hàn)是一個古雅且富有文化意蘊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 緘:本義為“捆紮器物的繩索”,引申為“封閉、封口”。《說文解字》釋:“緘,束箧也。”段玉裁注:“箧者,笥也;束者,縛也。”指用繩索捆紮箱箧以密封。
- 翰:原指鳥羽,後特指毛筆。《說文解字》載:“翰,天雞赤羽也。”古人以羽毛制筆,故“翰”代指書寫工具及文書。二字結合,“緘翰”字面意為“封口的文書”。
二、本義與引申義
- 書信的代稱:
唐宋時期,“緘翰”成為書信的雅稱,強調書信需密封傳遞的禮儀。如唐代詩人李商隱《春雨》雲:“玉珰緘劄何由達?萬裡雲羅一雁飛。”此處“緘劄”與“緘翰”同義。
- 封存文書的行為:
宋代文獻《宋史·李沆傳》載:“常以四方艱難奏報,或緘翰冗積。”指将文書密封保存。
三、文化意蘊
“緘翰”不僅指實物書信,更承載古人“慎言重諾”的倫理觀。《周易·系辭》言:“君子慎密而不出”,密封書信的行為象征對言辭的敬畏。明清文人尺牍中,此詞常見于師友往來,體現傳統書儀文化的莊重性。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全唐詩數據庫. 中華書局. https://www.zhonghuashuju.com.cn/
- 脫脫等. 《宋史》[M].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85.
-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網絡擴展解釋
“緘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一、基本釋義
“緘翰”指書信,具體指古代用緘封(蠟封)并書寫于竹簡、絹帛或紙張上的信件。其中:
- 緘(jiān):原指捆紮信件的繩索,後引申為“封口、密封”,如信封上的“某某緘”;
- 翰(hàn):本義為長而硬的羽毛(古代書寫工具),後借指文字、筆墨或書信。
二、文化背景
古代書信需用蠟封口并加蓋印章(稱為“封泥”),以确保私密性和真實性。因此,“緘翰”不僅指代信件本身,也隱含對書信内容文采的贊美。例如唐代文獻記載:“四方緘翰,日滿閽者之袖”(各地書信每天塞滿守門人的衣袖),可見其使用場景。
三、用法特點
- 文獻用例:多見于唐代詩文,如範摅《雲溪友議》提到“緘翰莽鹵”(書信粗疏),李匡乂《資暇集》描述書信往來頻繁的情景。
- 現代使用:屬于古雅詞彙,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用于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文學創作。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緘劄、尺素、魚雁(均指書信)
- 文化關聯:與“鴻雁傳書”“魚傳尺素”等典故類似,體現古代通訊方式的文化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雲溪友議》《資暇集》等唐代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奧說拜至包袱猋拉禀給博覽殘羹冷炙乘坎成律傳胤燈婢疊影二郎作相梵界吠非其主風飧水宿分間否鬲傅予幹贶鴻才懷冰槐龍解祀敬上接下棘竹科名草恐遭物議狂态壸則枯萁連卺離方遁員葩經軿辂丕丕基潛遁锵喤青蘆葉秦香蓮秋香屈厄卻老先生深嘿手帕姊妹説山束修樹種私阿宋文鑒鐵打渟泓童豎吐辭頽侵圍碁僞媮仙凡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