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防禦州的意思、防禦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防禦州的解釋

宋 金 時稱設有防禦使的州。《續文獻通考·職官十》:“ 金 諸防禦州,防禦使一人掌,防捍不虞,禦制盜賊。”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宋史三·地理志》:“州有四等,曰節度州,曰防禦州,曰團練州,曰刺史州。”參閱 清 梁章鉅 《稱謂錄·知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防禦州是中國明清時期在邊疆或軍事要地設置的特殊行政區劃,兼具軍事防禦與地方行政職能。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定義與曆史背景

防禦州是直隸州的一種特殊類型,主要存在于明代衛所制度及清代邊疆治理體系中。區别于普通州縣,其核心職責為軍事戍守,長官(知州)通常由武職或軍政兼通的官員擔任,統領駐軍并管理轄區民政。明代為強化邊防,在九邊重鎮(如遼東、宣府)設此類州;清代則延續于東北、西北等戰略要地(《清史稿·職官志》)。

二、核心職能與軍事屬性

  1. 軍事防禦:

    作為區域性防禦支點,負責轄境内關隘、堡寨的駐防,協調周邊衛所兵力,組織民兵訓練,形成層級化防禦網絡(《明會典·兵部》)。

  2. 行政管控:

    兼理賦稅、戶籍、司法等民政事務,但以“守土安民”為優先目标,具有鮮明的軍政合一特征(《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八)。

三、制度演變與特殊性

防禦州的設置隨軍事需求動态調整。明代中後期因衛所制衰敗,部分防禦州逐漸轉為普通州縣;清代則在邊疆推行“改土歸流”時,将其作為過渡性建制,直至清末新政時廢止(《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其特殊性在于:


權威參考文獻:

  1. 張廷玉《明史·職官志》卷七十五,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趙爾巽《清史稿·地理志》卷五十六,中華書局
  3.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重印本
  4. 史為樂《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 《光緒朝吉林通志》,吉林文史出版社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防禦州”是宋金時期的行政單位,指設有防禦使的州,屬于地方軍事與行政結合的建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曆史背景與職能
    防禦州是宋金時期地方州級行政區劃的一種,與節度州、團練州、刺史州并列,屬于四類州等級之一。其核心職能由防禦使負責,包括“防捍不虞,禦制盜賊”(即預防突發事件、抵禦外敵入侵)。

  2. 等級與設置
    根據清代學者錢大昕的考證,宋代州級行政區按軍事職能分為四等:節度州(最高)、防禦州、團練州、刺史州(最低)。防禦州的地位高于團練州和刺史州,但低于節度州。

  3. 詞源與常見誤解
    部分資料誤将“防禦州”解釋為形容詞短語(如“防禦能力強的地方”),這可能是對曆史術語的曲解。實際上,該詞特指行政建制,而非形容詞用法。

  4. 相關文獻
    主要記載見于《續文獻通考·職官十》和清代《廿二史考異》《稱謂錄》等史料,說明其職能及等級劃分。

防禦州是宋金時期兼具軍事防禦與地方治理職能的州級行政區,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暗唱奧林匹克運動襃拔避世牆東伧重帶過曲當闌燈燭輝煌點頭哈腰都缦發祿鲂鮃猴頭猴腦劃圓防守火流肩起嘉慶子井閈禁駐泂酌技士技藝客塵冷香亂打緑茸茸淼寥納聘撚土為香捧袂頗孚撲殺此獠乾臘牽拖僑郡慶閥晴岚虬卷熱擦生産率事心守土有責收問雙譯順便數雜絲鞭私微崧高送酒俗慮塑像頭童王蒸危患晤别誣誕下來相逢恨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