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帶過曲的意思、帶過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帶過曲的解釋

散曲小令的一種體式。小令本以一支為限,也有組織音律相銜接的兩三支曲為一曲的,稱為“帶過曲”。初僅北曲小令中有之,後南曲也有仿效。有北帶北、南帶南、南北兼帶各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帶過曲是元曲中的一種特殊體式,主要用于散曲小令的創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特點:

一、基本定義

帶過曲指将兩至三支音律銜接的同一宮調小令聯綴成一組,共同表達同一主題。其最初僅見于北曲小令,後南曲也效仿,形成北帶北、南帶南及南北兼帶等類型(如喬吉的《雁兒落帶過德勝令·憶别》)。

二、核心特點

  1. 宮調與音韻
    必須使用同一宮調,且各曲牌音律需銜接,押同一韻部字詞,确保整體和諧。
  2. 功能與結構
    用于補充單一曲牌在詞意表達上的不足,常見于習慣性搭配的曲牌組合(如《雁兒落》帶《德勝令》),曲牌間通常用空格分隔。
  3. 與重頭曲的區别
    不同于重複同一曲牌的“重頭”或“麼篇”,帶過曲是不同曲牌的組合。

三、示例分析

以喬吉《雁兒落帶過德勝令·憶别》為例:

四、曆史發展

最初流行于北曲,後擴展至南曲,形成多種形式,如南北兼帶。這種體式在元代達到成熟,成為散曲創作的重要技巧。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詩詞研究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帶過曲 - 詞義及拆分部首和筆畫:帶過曲是一個常用于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詞語,意為心中過去念着曲調。它的拆分部首是“幺”和“曲”,其中“幺”表示細小,而“曲”則是表示曲調。 來源及繁體字:《帶過曲》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學家李商隱的詩作《秋夕》中。根據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如果将《帶過曲》轉化為繁體字,應為「帶過曲」。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的結構和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筆畫要比現代字體更加簡單,所以《帶過曲》在古代書寫時的筆畫可能會有所變化。具體的古代漢字寫法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例句:作為一個詞語,帶過曲可以在古代詩歌中找到更多的例句。例如,李商隱的《秋夕》中有一句“帶過酒”,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心中浮現出曲調的情景。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帶過曲這個詞在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可能較為局限。因為它是一個比喻性的詞語,所以在語義上與其他詞彙的關聯可能有限。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