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高的意思、崧高的詳細解釋
崧高的解釋
(1).山大而高。《詩·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 毛 傳:“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
(2).即 嵩山 。《漢書·翼奉傳》:“臣願陛下徙都於 成周 ,左據 成臯 ,右阻 黽池 ,前鄉 崧高 ,後介 大河 。” 清 陳田 《明詩紀事丁籤·李夢陽》:“ 關中 李夢陽 , 崧高 之秀,上薄青冥; 龍門 九派,一瀉千裡。”參見“ 嵩山 ”。
詞語分解
- 崧的解釋 崧 ō 同“嵩”。 筆畫數:; 部首:山; 筆順編號:
- 高的解釋 高 ā 由下到上距離大的,與“低”相對:高峰。高空。高踞。高原。高聳。高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樂曲高妙)。高屋建瓴(形容居高臨下的形勢)。高瞻遠矚。 高度:他身高一米八。 等級在上的:高級。高考。 在
專業解析
"崧高"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 字面本義:形容山勢高大巍峨
- “崧”:是“嵩”的異體字,本義即指高大的山。《說文解字》釋“崧”為“中嶽,嵩高山也”。它特指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内的嵩山,為中國五嶽中的“中嶽”,以高大雄偉著稱。
- “高”:形容詞,意為高大、崇高。
- 組合義:“崧高”二字連用,核心含義就是形容山嶽極其高大、巍峨聳立的樣子。它強調的是一種宏偉、崇高的自然景觀。
二、 特指《詩經·大雅》中的篇名《崧高》
- 這是“崧高”最為經典和重要的用法。該詩篇見于《詩經·大雅》,據傳為周宣王時期的卿士尹吉甫所作。
- 詩歌主旨:此詩是尹吉甫為頌美周宣王的舅父、功臣申伯而創作的送别詩。申伯被宣王封于謝邑(今河南省南陽市附近),以鎮守南疆。詩中盛贊申伯的品德功勳如同巍峨的嵩山。
- 開篇名句:“崧高維嶽,駿極于天”(巍峨高大的四嶽,聳入雲霄直達天際)。這裡用“崧高”(形容山嶽高大)起興,以嵩山的雄偉來比喻和贊頌申伯的崇高地位與功績,奠定了全詩頌揚的基調。
- 文化意義:《崧高》篇不僅是一首政治頌詩,其開篇的“崧高維嶽,駿極于天”也成為後世形容山嶽雄偉或人物德業崇高的經典典故,極大地豐富了“崧高”一詞的文化内涵。,
“崧高”一詞,其基本含義是指山勢高大巍峨,尤其與中嶽嵩山相關聯。更重要的是,它作為《詩經·大雅》中一篇頌詩的篇名而聞名于世,該詩以高山起興,頌揚了申伯的功勳,使得“崧高”承載了贊頌崇高德行與功業的文化象征意義。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許慎) - 對“崧”字的釋義(無線上資源,可參考中華書局等權威版本)。
- 《毛詩正義》(孔穎達疏) - 對《詩經·大雅·崧高》的詳細注解。
- 《詩集傳》(朱熹) - 對《詩經·大雅·崧高》的解讀。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 對“崧”及“崧高”的釋義(權威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對“崧高”的詳細釋義(權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崧高”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和用法,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
形容山勢高大
“崧高”原指山體巍峨高聳,如《詩經·大雅·崧高》首句“崧高維嶽,駿極于天”,形容山峰直插雲霄的壯麗景象。
注:“崧”同“嵩”,《毛傳》解釋為“山大而高曰崧”,強調山形雄偉。
-
指代嵩山
在古籍中,“崧高”常作為“嵩山”的别稱。例如《漢書·翼奉傳》提到“前鄉崧高”,即以崧高代指中嶽嵩山。
二、《詩經》中的文化意蘊
《崧高》是《詩經·大雅》第二十五篇,全詩共八章,每章八句。傳統解讀認為此詩為尹吉甫贊頌周宣王之作,通過描繪山嶽崇高,隱喻君主德行的偉大與政績的輝煌。詩中的“崧高維嶽”成為後世形容傑出人物或崇高品格的經典意象。
三、人名寓意
“崧高”作為名字時,兼具自然與品德的雙重象征:
- “崧”:象征穩重、成就與高大,源自山嶽的厚重感;
- “高”:寓意卓越、顯貴或聲音洪亮,引申為道德與才能出衆。
整體寄托了對智慧、領導力與品德兼備的期許。
四、其他延伸
- 成語化用法:宋代文人曾以“崧高”比喻人才超群,如蘇轼相關典故(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文獻)。
- 曆史地理:古代文獻中,“崧高”亦用于描述中原地區的戰略要地,如翼奉建議遷都時提到的地理屏障。
“崧高”一詞融合自然景觀、文化隱喻與人文寄托,既可描述山嶽的物理形态,又承載着對崇高德行與傑出才能的贊美。如需更深入解讀《崧高》詩歌背景,可參考《詩經》注疏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柏路百丈須襃升崩沮變臉鼻選婢子慘黛撤茶城門樓塵冥瞋嫌尺頭春風和氣鄧虜淪敦調聲葉律疊蕩斷絶地愕睨二分犯案分另斧釿古本宏器弘肆魂痕甲觀挾斯譏讒隽絕開眉攬詧樓陰南北對話腦合齧龁袍澤之誼怦營秋氣仁姑人話日章铩羽食床刷刷絲光棉搜根剔齒綏和瑣說塔院田額天資統押偷盜屯利土宇尾部婑娜無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