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打死這個家夥。 唐高宗 欲廢皇後而立昭儀 武氏 , 褚遂良 力争,謂“昭儀昔事先帝,身接帷笫,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并還笏求歸。帝大怒,命引出。 武氏 從帷後呼曰:“何不撲殺此獠!”見《新唐書·褚遂良傳》。獠,古時對南方某些少數民族之稱。 褚遂良 是南方人,故 武氏 以此詈之。 易宗夔 《新世說·尤悔》:“ 袁世凱 潛謀帝制, 蔡松坡 時在京師, 袁 頗防閑之…… 蔡 卒以計脫離虎口。 袁 聞 蔡 已至 日本 ,乃拊膝而嘆曰:‘悔不早撲殺此獠也。’”
“撲殺此獠”是一個古代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新唐書·褚遂良傳》。唐高宗欲立武則天為後,大臣褚遂良極力反對,稱武則天曾侍奉先帝(唐太宗),若立為後恐遭非議。武則天在簾後怒喊:“何不撲殺此獠!”此處“獠”暗指褚遂良的南方出身,帶有辱罵意味。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曆史注解。
《撲殺此獠》是一個成語,表示要徹底擊敗或消滅一個敵人或強敵。比喻要堅決、徹底地解決某個難題或問題。
《撲殺此獠》這個成語可以分解成為:“撲”、“殺”、“此”、“獠”四個字。其中,“撲”字的拆分部首是“手”,它的筆畫數是3;“殺”字的拆分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是3;“此”字的拆分部首是“止”,它的筆畫數是6;“獠”字的拆分部首是“犭”,它的筆畫數是4。
《撲殺此獠》這個成語的來源有待進一步考證。現代漢語常用的簡化字寫法是“撲殺此獠”,沒有繁體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撲、殺、此、獠字的寫法可能具有一定變化。然而,由于未找到相關文獻資料,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
現代漢語中使用《撲殺此獠》這個成語的例句如下:
1. 為了保衛國家的和平,我們必須撲殺此獠,不能有絲毫猶豫。
2. 在工作中,我們要面對問題,勇敢地撲殺此獠,不能讓困難阻礙前進。
組詞:撲滅、撲倒、撲朔迷離、此消彼長。
近義詞:擊敗、戰勝、征服。
反義詞:寬容、息事甯人、退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