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拱手。《北史·司馬膺之傳》:“及 彥深 為宰相,朝士輻輳, 膺之 自念,故被延請,永不至門,每與相見,捧袂而已。”
(2).指相見。 唐 王勃 《滕王閣序》:“今晨捧袂,喜託龍門。”《花月痕》第五十回:“這二人與 荷生 ,八載分襟,一朝捧袂,傷秋華之宿草,喜春鏡之羅花,真個説不了别後心事。”
“捧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拱手
表示恭敬的禮節動作,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北史·司馬膺之傳》提到“每與相見,捧袂而已”,即用拱手表達敬意。
相見
特指晉見尊長或地位較高者,帶有謙遜之意。如王勃《滕王閣序》中“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意為“今日得以拜見,榮幸地依附于名門”。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滕王閣序》注釋等權威資料。
捧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展開袖子,用手捧起衣袖。常用來形容熱烈歡迎或表示敬意、贊揚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捧(扌手旁,掌握手的意思):才4畫
袂(衣服的袖子):表帛冠組合,共12畫
來源:
捧袂最初出現在《左傳·襄公十四年》中:“江為衡陶四使,公捧袂而見之。”其中“江為衡陶四使”指的是江為楚國的大夫衡陶的使者。這句話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公開着以熱烈歡迎、表示敬意的姿态迎接使者。
繁體:
捧袂的繁體字是搒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說文解字》中字背注中,捧和袂的字形都有一些不同。捧的字形是⿰扌豐,袂的字形為⿻曰㚕。
例句:
他捧袂歡迎新的一年的到來。
組詞:
捧場、捧寵、袖手旁觀、推心置腹
近義詞:
鼎力相助、熱烈歡迎
反義詞:
冷嘲熱諷、漠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