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捧袂的意思、捧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捧袂的解釋

(1).猶拱手。《北史·司馬膺之傳》:“及 彥深 為宰相,朝士輻輳, 膺之 自念,故被延請,永不至門,每與相見,捧袂而已。”

(2).指相見。 唐 王勃 《滕王閣序》:“今晨捧袂,喜託龍門。”《花月痕》第五十回:“這二人與 荷生 ,八載分襟,一朝捧袂,傷秋華之宿草,喜春鏡之羅花,真個説不了别後心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捧袂"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詞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核心釋義 指雙手承托衣袖的動作。這個動作在古代禮儀中具有特定的含義:

  1. 表示恭敬:雙手捧起衣袖,是古人向尊長或地位高者行禮時的一種謙卑姿态,以示敬意和順從。
  2. 引申為拜見、谒見:因為這個動作常用于見面行禮的場合,所以“捧袂”常用來代指拜見尊貴之人或長者。含有自謙之意,表示自己得以接近對方是榮幸之事。

二、 出處與經典用例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

“今茲捧袂,喜托龍門。”

三、 字源解析

四、 文化背景 在古代禮儀中,衣袖(袂)的運用有諸多講究。恭敬地“捧袂”動作,體現了儒家文化中尊卑有序、長幼有别的禮制思想,是表達謙卑和敬意的一種身體語言。它常用于下級拜見上級、晚輩拜見長輩或初見尊貴客人時的場合。

總結 “捧袂”一詞,源于古代禮儀,本義是雙手恭敬地承托衣袖行禮,後引申為拜見尊貴者或長者,帶有自謙和榮幸的意味。其最著名的用例見于王勃《滕王閣序》中的“今茲捧袂,喜托龍門”,生動地表達了作者對受到禮遇的感激和喜悅。這個詞集中體現了古代中國的禮儀文化和謙敬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捧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拱手
    表示恭敬的禮節動作,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北史·司馬膺之傳》提到“每與相見,捧袂而已”,即用拱手表達敬意。

  2. 相見
    特指晉見尊長或地位較高者,帶有謙遜之意。如王勃《滕王閣序》中“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意為“今日得以拜見,榮幸地依附于名門”。

二、詳細解析

三、用例分析

四、注意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滕王閣序》注釋等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邦表編韋偪促壁裡安柱秉政才氣無雙朝元閣承當單式編制道德文章登山臨水斷篷頓綱振紀放赦泛菊費盡心思敷述輻條浮征幹臣甘甘構件貫朽畫名皇風會章漸澤金泥玉檢迥陌空氣壓縮機狂誖狂跌庫金苦趣狼奔鼠偷擂搥馬蹄草泥色撲破寝耒七十二變化契需權力羣子善體下情稍間少宰涉曆滲坑虱蠱勢居探親探丸借客天簧條列通天拄杖衛生所五行并下舞台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