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絲制的馬鞭。 元 袁桷 《次韻郭岩卿》:“金吾控騎青絲鞭,夾道動色争駢肩。” 元 宮天挺 《範張雞黍》第三折:“恨不的摔碎我袖裡絲鞭,走乏我坐下驊騮。”
(2).古代亦用作締結婚姻的信物。 元 關漢卿 《拜月亭》第四折:“可是誰央及你個 蔣狀元 ,一投得官也接了絲鞭。” 清 李漁 《凰求鳳·避色》:“引得人家女子,個個傾心,人人注念,不但明央媒妁,顯送絲鞭,要與小生聯姻締好。”
(3).戲曲鑼經。以鼓籤連續急促地敲擊單皮鼓,形成類似燃放鞭炮或撕布之聲。多用以襯托念白和身段動作。武戲裡最緊湊的對打,或單人連續耍刀花、槍花、棍花時,往往停下鑼钹等打擊樂器,單用絲鞭襯托。
“絲鞭”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而有所區别,具體解釋如下:
絲制馬鞭
指用絲線纏繞或裝飾的軟質馬鞭,常見于古代儀仗或騎乘場景。例如元代袁桷詩句“金吾控騎青絲鞭”便描繪了絲鞭作為騎具的用途。
婚姻信物
古代用作締結婚約的聘物,多見于戲曲和文學作品中。如《張協狀元》中“教相公親遞絲鞭”描述女子抛絲鞭選婿的情節,明代《金童玉女嬌紅記》也提到“不接絲鞭”的拒婚場景。
戲曲鑼經
戲曲中通過快速敲擊單皮鼓模拟鞭炮聲的技法,用于武打戲的高潮部分,營造緊張氛圍。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或組詞(如“絲鞭”與“仗策”等搭配),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及戲曲文獻。
《絲鞭》是一個詞語,指的是以絲綢或其他細繩制成的鞭子。這種鞭子一般用于表演、舞蹈以及特殊的懲罰方式。
《絲鞭》的部首是絲,總共由8畫組成。
《絲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絲鞭往往是由細絲制成的,由于絲的質地柔軟,絲鞭在使用時具有較強的鞭打力度。
《絲鞭》的繁體字為「絲鞭」。
在古時候,「絲鞭」的漢字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或不同的形态,具體情況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究。
他用一條絲鞭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絲鞭沒有明确的相關組詞。
近義詞是指與《絲鞭》具有相似或相近意義的詞語。可根據具體語境而定,暫無明确的近義詞。
反義詞是指與《絲鞭》相對立的詞語。暫無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