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恨晩的意思、相逢恨晩的詳細解釋
相逢恨晩的解釋
1.見"相見恨晩"。
詞語分解
- 相逢的解釋 彼此遇見;會見偶然相逢詳細解釋彼此遇見;會見。 漢 張衡 《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 唐 韓愈 《答張徹》詩:“及去事戎轡,相逢宴軍伶。” 宋 王易簡 《水龍吟》詞:“看明璫
- 晩的解釋 晩 ǎ 同“晚”。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相逢恨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āng féng hèn wǎn,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卻遺憾未能更早相識。常用于表達對相遇時機的惋惜或對知音難遇的感慨。
二、詳細解釋
-
核心情感:
強調因“時間錯位”産生的遺憾,即雖然彼此投契,但相遇太遲,隱含對緣分未早至的怅然。例如《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中記載漢武帝感歎“何相見之晚也”,即此意。
-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相見恨晚、相知恨晚(均側重“遺憾晚遇”)
- 反義詞:白頭如新(指交往再久仍不投契)
-
常見用法:
多作謂語或定語,如:“兩人暢談古今,相逢恨晚。”也可用于文學創作或書信中,表達對友情、知音的珍視。
三、出處與演變
- 最早典源:
出自《史記》,漢武帝召見主父偃等三人時感歎:“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 後世演變:
宋代吳儆《念奴嬌·相逢恨晚》詞中首次将“相逢恨晚”作為固定表述,後逐漸形成成語。
四、辨析與注意
- “恨晩”非字面義:
“恨”在此處并非“怨恨”,而是“遺憾”;“晩”指時間上的遲,而非具體時辰。
- 與相似詞的區别: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隱含“等待焦慮”,但主流解釋更側重“相識時機的遺憾”,需結合語境判斷。
五、例句參考
- 宋·吳儆:“相逢恨晚,人誰道,早有輕離輕折。”
- 清·蕭山湘靈子:“女界偉人,久震耳鼓,真相逢恨晩矣!”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用例或文學化表達,可參考《史記》相關篇章或宋代詩詞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相逢恨晚:詞義解析
相逢恨晚(xiāng féng hèn wǎn)是一個成語,意為兩個人或事物相遇的時間晚了,因而感到懊悔與遺憾。這個詞往往用于形容錯過某種難得的機會或錯過與某人共度美好時光而感到追悔莫及的心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
相(目字旁/8畫)+ 逢(辵字旁/9畫)+ 恨(心字旁/9畫)+ 晚(日字旁/12畫)
來源和繁體字
《相逢恨晚》一詞源自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欲把相思告訴誰,恨天夜、月明人倚樓。”後來,人們将“相見時難别亦難”中的“難”改為“晚”,以表示遺憾和懊悔的情感。在繁體字中,相逢恨晚的寫法為「相逢恨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相逢恨晚可以寫作「相逢恨晩」。
例句
1. 我們兩個人相識多年,但直到最近才成為朋友,真是相逢恨晚啊!
2. 這部電影真精彩,我看得太晚了,簡直是相逢恨晚。
3. 錯過了這個機會,我真是相逢恨晚,後悔不已。
組詞
1. 相見(xiāng jiàn):彼此相遇見面。
2. 相識(xiāng shí):彼此認識相知。
3. 恨極(hèn jí):極度憎恨。
4. 恨入骨髓(hèn rù gǔ suǐ):憎惡到骨子裡。
近義詞
1. 相見恨晚(xiāng jiàn hèn wǎn):形容相遇的時間算晚,感到懊悔和遺憾。
2. 為時已晚(wèi shí yǐ wǎn):表示某種手段行不通或喪失時機。
反義詞
相逢及時(xiāng féng jí shí):形容相遇的時間及時,沒有錯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