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虯卷”。盤屈貌。 唐 杜牧 《少年行》:“連環覊玉聲光碎,緑錦蔽泥虯卷高。”
“虬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iú juàn,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文獻例證
唐代杜牧《少年行》中“綠錦蔽泥虬卷高”一句,描述駿馬鞍鞯上的裝飾物盤曲高聳的樣貌。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該詞可比喻人的性格或行為,如心思缜密、行事曲折,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引申,古典文獻中較少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杜牧詩作的古籍注解。
虬卷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指螺旋盤曲的樣子,形态如虬龍卷尾。它常用來形容物體或線條呈現出曲折、旋轉的形狀。
虬卷這個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虍”和“卷”。
虬的拆分部首是“虍”,它代表了老虎。虬字的寫法一共有6畫。
卷的拆分部首是“卩”,它代表了文書。卷字的寫法一共有8畫。
《虬卷》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詩經·大雅·蕩之什》中的《篪篥之白羊》:“秩秩斯幹戈,靜言思豫章,虬髯衆白央。”其中的“虬髯”指的是螺旋狀的胡須。
繁體字的寫法是「虬卷」,并沒有太大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虬的形态稍有不同,它像是由幾個半圓圈相連接而成,更加突出了曲線和螺旋的特點。
卷的古代寫法中,更突出了卷曲的形态,筆畫寫得更加曲折,整體看起來更緊湊。
虬卷的辮子使他的形象更加獨特。
這條小巷蜿蜒曲折,彎彎曲曲,宛如一條虬卷的龍。
虬發、虬龍、卷發、卷曲等。
蜿蜒、曲折、彎曲等。
筆直、直線、直角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