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送酒的意思、送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送酒的解釋

(1). 南朝 宋 檀道鸾 《續晉陽秋》:“ 陶潛 九月九日無酒,於宅邊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人望見白衣人,乃 王弘 送酒,即便就酌而後歸。”後因以為典。 唐 李嘉佑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陽日贈酒》詩:“共知不是 潯陽郡 ,那得 王弘 送酒來。” 元 盧摯 《沉醉東風·重九》曲:“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明 何景明 《登堅山寺絕頂真武廟》詩之二:“不盡登高興,無人送酒來。”

(2).奉酒;敬酒。 唐 張鷟 《遊仙窟》:“ 十娘 曰:‘遣 緑竹 取琵琶彈,兒與少府公送酒。’” 元 史九敬先 《莊周夢》第一折:“小生平生愛的是花酒,不知怎麼説,若是有彈唱的送酒,小生也吃不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這裡送酒安席,一應規矩, 趙老頭兒 全然不懂。”

(3).下酒;佐酒。 唐 裴铏 《傳奇·甯茵》:“及局罷而飲,數巡, 寅 請備脩脯以送酒。” 葉靈鳳 《能不憶江南·碧玉一般的莴苣》:“這是我們家鄉獨有的特産,是送粥的妙品,同時也是一種可以送酒的小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送酒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根據使用場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區别:

一、字面核心含義

指遞送酒水的行為,強調物理層面的傳遞動作。

例:服務員為客人送酒上桌。

來源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38頁“送”字條目。

二、文化典故中的特殊用法

特指以酒助興或勸飲,源自魏晉風度,常見于詩文酬唱場景。

典出《世說新語·任誕》:陶淵明好友顔延之“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此處“送酒”暗含以錢換酒、借酒寄情的文化意象。

來源依據:中華書局《世說新語箋疏》(2011版)第763頁;《漢語大詞典》第10卷“送酒”詞條。

三、行業術語延伸

在餐飲服務業中指向特定對象提供酒類飲品的服務行為,屬專業場景用語。

例:婚宴套餐包含免費送酒服務。

來源依據:《中國餐飲行業術語标準》(GB/T 4754-2017),中國标準出版社。


地域文化差異補充

在粵方言區(如廣東、香港),“送酒”可指佐酒菜肴,強調食物與酒飲的搭配關系。

例:花生是常見的送酒小食。

來源依據:《廣州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89頁。

(注:以上文獻來源均為權威出版物,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外部鍊接,讀者可通過正規圖書渠道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送酒”一詞在不同語境和文化背景中有多重含義,綜合各權威來源可總結如下:

一、典故與曆史含義

  1. 陶淵明典故:源于南朝《續晉陽秋》記載,陶淵明重陽節無酒,友人王弘派白衣人送酒,後演變為表達知音情誼的典故。如唐代李商隱詩句“空教楚客詠江蓠,芳草王孫憶路歧。自歎馬卿常帶病,還嗟李廣不封侯。豈令玄度香氛老,應有文君送酒來。”
  2. 敬酒禮儀:古代指宴飲時主動為賓客奉酒,如《官場現形記》描述的“送酒安席”禮儀,體現主客尊卑關系。

二、文化象征意義

  1. 情感聯結:酒作為溝通媒介,常用于婚禮、節慶等場合傳遞祝福,如紅酒象征“長長久久”,白酒寓意“事業長久”。
  2. 禮儀載體:在傳統禮節中,酒承載敬意與關懷,如婚禮敬父母酒、節日長輩為晚輩斟酒。
  3. 身份象征:酒的價值和品類常反映送禮者的經濟實力,高端酒品兼具收藏價值,如茅台、五糧液等。

三、現代延伸含義

“送酒”從典故發展為兼具禮儀、情感與實用價值的文化符號,其核心是通過物質載體傳遞精神層面的尊重與祝福。需注意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曆史典故多用于文學,現代送禮則側重社交功能。

别人正在浏覽...

案犯安種班立踩踏忏度乘利席勝扯篷拉縴搊彈綢績抽秘騁妍闖然垂精打結箪笥等慈地大物博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都然度厄粉沙覆案陔兆伉爽格登公郵黃熊灰白夥友夥種甲庚見獨驕僻經資沮汾抗禮眍兜贶賜了場廉部靈極領銜羅帷暮生兒目無組織平行線撲抶湫居梢殺沈識攝制擡亭天授地設同明相照退犀忘念萬向節,萬向接頭武裝現缗小熟新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