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聘的意思、納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聘的解釋

[pay the bride-price] 舊時訂立婚約時男方贈給女方聘定之物

詳細解釋

即納币。古婚禮六禮之一。《史記·大宛列傳》:“天子問羣臣,議計,皆曰,必先納聘,然後乃遣女。” 唐 長孫佐輔 《對鏡吟》:“憶昔逢君新納聘,青銅鑄出千年鏡。” 清 李漁 《凰求鳳·先醋》:“另有個知情識趣的人,賠了銀子,替他納聘,隻要成親之後,不許抛撇了他小姐。”參見“ 納币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聘(nà pìn)是漢語中的一個傳統婚俗用語,指男方在訂婚時向女方贈送聘禮的儀式性行為,是古代“六禮”中“納征”環節的核心内容。其釋義與用法如下: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含義

    指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正式交付聘禮,以确立婚約。《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為:“舊時訂婚儀式中,男方向女方贈送財禮。”

    示例: “兩家擇吉日納聘,婚事遂定。”

  2. 文化内涵

    • “納”:有“接受、交付”之意,強調禮儀的完成;
    • “聘”:本指問名、定親,引申為婚約信物。

      合稱即表示通過財物交接達成婚約,體現傳統婚姻的契約性。


二、曆史淵源與禮儀規範

  1. “六禮”中的核心環節

    納聘源于周代婚儀“六禮”,對應“納征”(亦稱“納币”)。《儀禮·士昏禮》載:“納征,玄纁束帛,俪皮”,需按禮制準備特定聘禮(如布帛、鹿皮等)。

  2. 聘禮的象征意義

    財物既代表男方經濟能力,亦含吉祥寓意(如茶葉喻“矢志不渝”,首飾象征“信守承諾”)。《中華風俗志》提及:“聘禮重雙數,取成雙成對之意。”


三、現代演變與使用場景

  1. 習俗簡化

    當代納聘多簡化為“彩禮”交付,仍保留提親、訂婚儀式,但財物形式因地而異(如現金、金飾等)。

  2. 文學與法律語境

    • 文學用例: 常見于描寫傳統婚俗的作品,如“納聘之日,十裡紅妝”;
    • 法律意義: 《民法典》規定,若未登記結婚,納聘財物可依習俗返還。

四、權威文獻參考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2. 《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陳鵬著,中華書局,2005年。
  3. 《儀禮譯注》:楊天宇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 《中華風俗志》:胡樸安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年。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20年。

(注:為符合原則,引用來源均為權威出版物,未提供鍊接以确保信息可靠性。)

網絡擴展解釋

“納聘”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釋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古代婚禮習俗(常見釋義) 指傳統婚姻禮儀中的“納币”環節,即男方在訂婚時向女方贈送聘禮的過程。屬于古代“六禮”之一,常見于古籍記載:

  1. 源自《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的“必先納聘,然後乃遣女”,說明其作為婚約成立的重要步驟。
  2. 明代《剪燈新話》和《初刻拍案驚奇》等文學作品中也多次出現該用法,如“央媒納聘”等描述。

二、接受聘請(較少用釋義) 現代個别詞典将其解釋為“接受雇傭或聘請”,如《查字典》将其作為成語,釋義為“接納聘請并為之工作”。但此用法在古籍和實際語言使用中較為罕見。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嗳呦八裴賓寀昞然不及彩段宸扉遲巧電勢差地戲段聯飯痂梵教梵境諷呪行鉢湖澤矯治借換解诮揭業九罭逵舍類如靓深林垧流杯流泊蘆芽馬術媒子謎字納步男女佞給陪賓撲拉譴何鉛椠峭蒨秦婦吟秀才湫底泉穸三士沙丁稍公少年先鋒隊勝任愉快售奸黍酏死業算賬哃疑同域媮堕托興文庫文童無香火情斜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