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土有責”是一個中性成語,原指軍人或地方官員對保衛國土負有責任,後延伸為強調在自身職責範圍内應盡職盡責。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字面指守衛疆土的責任,現多比喻對所管轄領域或崗位的職責擔當。例如:“領導幹部守土有責,必須直面問題”。
出處與背景
源自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中“地方官守土有責”的表述,反映了清朝官員在動蕩時期組織團練以自保的曆史背景。
“守”字的文化内涵
從金文演變而來,本義是官吏在官署内依法履職,引申為守護、遵守等含義。如“守身如玉”表守護,“守節不移”表遵守規則。
用法與結構
現代應用場景
常用于強調各行業人員對本職工作的責任感,如防疫中“醫護人員守土有責”,或企業管理中“管理者需守土盡責”。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該詞從軍事責任擴展為普適的職責觀念,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崗位使命的重視。
“守土有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作為土地的管理者或守護人,就有責任保護好土地、維護土地的安全與利益。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宀”,它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屋頂。第二個部分是“土”,表示土地。整體結構說明了守土的義務和責任。
“守土有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語境中強調了農夫對于土地的重視和保護。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守土有責」。
古時候漢字中,有的地方将“守”字寫作“宀土”,宀代表屋頂,土代表土地,形狀是屋頂與土地結合的樣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