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拉。形容行動困難。 五代 齊己 《示諸侄》詩:“形容渾瘦削,行止強牽拖。”
“牽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拼音:qiān tuō
詞性:動詞/形容詞
核心含義:指行動遲緩、拖拉,形容因受阻或身體虛弱導緻行動困難的狀态。例如五代詩僧齊己在《示諸侄》中寫道:“形容渾瘦削,行止強牽拖”,描繪了消瘦虛弱、步履維艱的形象。
該詞最早見于五代文獻,後逐漸融入日常口語,兼具文學性和生活化表達。其結構由“牽”(拉拽)和“拖”(遲緩移動)組合而成,直觀體現動作的艱難。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出處或方言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方言詞典。
牽拖(qiān tuō)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彼此相互拉扯,拖拽不放。形容事情或關系相互糾纏,無法解脫。也可以用來表示局面或人際關系的錯綜複雜。
牽拖的部首是牙(yá),由6個筆畫組成。
牽拖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中,是古代的一種修辭手法,用來比喻糾纏不清的事情或關系。
在繁體字中,牽拖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牽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牽拖的「牽」字和「拖」字分别為:
牽:纟(sī)+ 千(qiān)+ 兒(ér)+ 一(yī)
拖:扌(shǒu)/ 手(shǒu)+ 由(yóu)+ 夕(xī)
1. 這個問題牽拖了很久,我們需要盡快解決。
2. 他們的關系已經牽拖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1. 牽扯(qiān chě):指牽連、牽連到。
2. 牽制(qiān zhì):指通過牽制對方來限制其行動。
3. 彼此牽拖(bǐ cǐ qiān tuō):指雙方相互牽扯糾纏。
纏繞、糾纏、糾結、扯皮
解脫、解決、解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