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佛教禅宗頓悟佛果的修行方法。《壇經·頓漸品》:“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 元 鄧文原 《重刻<禅源诠>序》:“至於空宗、性宗之别,頓修、漸修之殊,莫不會其指歸,開示正覺。”參見“ 頓悟 ”。
“頓修”是佛教禅宗術語,指通過頓悟直接證得佛果的修行方法,強調瞬間覺悟而非漸進積累。以下為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
頓修指禅宗主張的“頓悟成佛”修行方式,認為修行者無需長期漸次修習,可通過直指本心、當下覺悟達到佛境。如《壇經》所述:“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強調自性本具佛性,破除執念即可頓然覺悟。
與漸修的區别
頓修與漸修對立,後者主張通過長期積累修行次第證果。元代鄧文原在《重刻<禅源诠>序》中明确區分二者:“空宗、性宗之别,頓修、漸修之殊”,指出頓修屬于直指心性的修行路徑。
文獻依據
主要源自禅宗經典《六祖壇經·頓漸品》,以及後世禅宗文獻如元代《禅源诠》的序文。這些典籍強調頓修不依賴經典文字,而是通過心性直接體悟。
實踐意義
頓修法門要求修行者摒棄分别心,在特定契機下(如禅師點撥)瞬間突破無明,契合“不立文字,教外别傳”的禅宗宗旨。但需注意,頓修并非否定日常修行,而是強調覺悟的突發性。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禅宗典籍釋義及曆史文獻分析,具體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頓修》是一個表示修煉武藝或修行修煉的詞彙,一般形容修煉武藝或提升自身修為時的靜中有動、動中帶靜的狀态。
《頓修》的拆分為“頓”和“修”。
“頓”字的部首是“頁”,總共有12筆。
“修”字的部首是“人”,總共有10筆。
《頓修》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武術、修行、佛教、道教等相關文化中。其意為通過反複學習、修煉,達到熟練掌握或提升修為的境地。
在古時候,文人墨客使用毛筆書寫漢字時,書寫的字形較為繁複,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具體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我沒有找到相關資料,請您見諒。
《頓修》的繁體字為「頓修」。
1. 他每天都堅持頓修,終于成為了一名頂級武者。
2. 這位修行者将自己鎖在山中密室裡,專心進行頓修。
1.頓撲:快速的撲擊。
2.頓悟:突然恍然大悟。
3.修身:修養自己的品行、道德等。
4.修行:修煉、修習某種技能或修行宗教修養。
近義詞包括:修煉、修習、學習、鍛煉等。
反義詞包括:放松、懈怠、廢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