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指佛教禅宗顿悟佛果的修行方法。《坛经·顿渐品》:“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 元 邓文原 《重刻<禅源诠>序》:“至於空宗、性宗之别,顿修、渐修之殊,莫不会其指归,开示正觉。”参见“ 顿悟 ”。
“顿修”是佛教禅宗术语,指通过顿悟直接证得佛果的修行方法,强调瞬间觉悟而非渐进积累。以下为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顿修指禅宗主张的“顿悟成佛”修行方式,认为修行者无需长期渐次修习,可通过直指本心、当下觉悟达到佛境。如《坛经》所述:“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强调自性本具佛性,破除执念即可顿然觉悟。
与渐修的区别
顿修与渐修对立,后者主张通过长期积累修行次第证果。元代邓文原在《重刻<禅源诠>序》中明确区分二者:“空宗、性宗之别,顿修、渐修之殊”,指出顿修属于直指心性的修行路径。
文献依据
主要源自禅宗经典《六祖坛经·顿渐品》,以及后世禅宗文献如元代《禅源诠》的序文。这些典籍强调顿修不依赖经典文字,而是通过心性直接体悟。
实践意义
顿修法门要求修行者摒弃分别心,在特定契机下(如禅师点拨)瞬间突破无明,契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宗旨。但需注意,顿修并非否定日常修行,而是强调觉悟的突发性。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汉典、禅宗典籍释义及历史文献分析,具体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顿修》是一个表示修炼武艺或修行修炼的词汇,一般形容修炼武艺或提升自身修为时的静中有动、动中带静的状态。
《顿修》的拆分为“顿”和“修”。
“顿”字的部首是“页”,总共有12笔。
“修”字的部首是“人”,总共有10笔。
《顿修》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武术、修行、佛教、道教等相关文化中。其意为通过反复学习、修炼,达到熟练掌握或提升修为的境地。
在古时候,文人墨客使用毛笔书写汉字时,书写的字形较为繁复,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具体的古时候汉字写法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请您见谅。
《顿修》的繁体字为「頓修」。
1. 他每天都坚持顿修,终于成为了一名顶级武者。
2. 这位修行者将自己锁在山中密室里,专心进行顿修。
1.顿扑:快速的扑击。
2.顿悟:突然恍然大悟。
3.修身:修养自己的品行、道德等。
4.修行:修炼、修习某种技能或修行宗教修养。
近义词包括:修炼、修习、学习、锻炼等。
反义词包括:放松、懈怠、废弛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