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瓦窯”。1.燒制磚瓦陶瓷器的竈。《三國志·魏志·董卓傳》“焚燒 洛陽 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 裴松之 注引 晉 華峤 《漢書》:“ 武帝 時,居 杜陵 南山下,有成瓦窯數千處,引 涼州 材木東下以作宮室,為功不難。” 宋 範成大 《梅根夾》詩:“日明 漁浦 網,風側瓦窰煙。” 元 無名氏 《盆兒鬼》第三折:“我離 汴梁城 四十裡,在這破瓦村居住,開着一座瓦窰。”
2.舊時對多生女不生男的婦女的譏稱。因稱生女為弄瓦,故雲。 清 褚人穫 《堅瓠三集·弄瓦詩》:“ 無錫 鄒光大 連年生女,俱召 翟永齡 飲。 翟 作詩雲:‘去歲相招雲弄瓦,今年弄瓦又相招。作詩上覆 鄒光大 ,令正原來是瓦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翩翩》:“女笑曰:‘ 花娘子 瓦窰哉!那弗将來?’”參見“ 弄瓦 ”。
“瓦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比喻生活困苦的環境
因瓦窯本身簡陋,常被用來象征貧瘠、艱苦的生活條件。例如宋代範成大詩句“風側瓦窰煙”,即通過瓦窯的意象渲染底層生活的艱辛。
對多生女不生男的婦女的譏稱
古代重男輕女觀念下,生女被稱為“弄瓦”,生男則為“弄璋”。若婦女連續生育女兒,會被戲稱為“瓦窯”,暗含對其未能生子的嘲諷。
需注意與“瓦甓”(磚瓦,喻瑣碎事物)、“瓦埴”(陶瓷工藝)等詞區分,這些詞彙雖與“瓦”相關,但含義和用法不同。
《瓦窰》是一個漢字詞語,多指制作瓦片的窯爐。瓦片是用陶泥或黏土制成的建築用瓦。
《瓦窰》的拆分部首為“瓦”和“穴”,共19個筆畫。
《瓦窰》一詞最早見于《亦餘子·非古瓦子窰》。形容虛僞的人或事物不容斥責。
《瓦窰》的繁體字為「瓦窯」。
古時候的《瓦窰》漢字寫作「瓦窰」。
1. 這個村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瓦窰傳統工藝。
2. 我們需要修建一座新的瓦窰,以滿足建築工地的需求。
1. 瓦片:制作瓦窰時所需要的磚塊。
2. 窯爐:燒制陶瓷或磚瓦的裝置。
3. 陶泥:制作瓦片所用的黏土。
瓦爐、燒瓦爐、制瓦廠。
磚窯、陶瓷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