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垂龆的意思、垂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垂龆的解釋

見“ 垂髫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垂龆”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書面用語,指代兒童換牙的年齡階段,引申為幼年時期。該詞由“垂”和“龆”兩部分構成:

  1. “垂” 本義為物體自上而下懸挂,此處引申為“臨近”“處于”某種狀态。
  2. “龆” 特指兒童乳牙脫落、恒齒生長的過程,《說文解字》釋為“毀齒也”,即兒童約七八歲時的生理特征。

用法與文獻依據:

“垂龆”多用于文言或正式文體,如《三國志注》載“臣垂龆執簡”,形容幼年習文。其同義詞“垂髫”更常見,但“垂龆”側重年齡特征而非發式(“髫”指兒童下垂的短發)。《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童年”,引《南齊書》等古籍佐證。

語義對比:

與“總角”(結發為兩髻,指少年)、“及笄”(女子成年)等詞并列,屬古代年齡代稱體系,反映傳統文化對生命階段的細膩觀察。

網絡擴展解釋

“垂龆”是“垂髫”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代兒童或童年時期。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垂:指頭發下垂的狀态。
    • 龆(tiáo):形聲字,從“齒”從“召”,本義與兒童換牙相關。古代男孩8歲、女孩7歲開始換恒齒,故“龆”引申為幼年()。
  2. 整體含義
    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自然下垂,因此用“垂龆/垂髫”代指未成年的孩童()。常見于古文,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年齡範圍

不同文獻對具體年齡的界定略有差異,但均指向幼年階段:


三、相關延伸

  1. 同義詞
    如“總角”(8-14歲兒童束發為兩結,形似羊角)、“孩提”(2-3歲幼兒)()。
  2. 文化背景
    古代通過發式區分年齡,如成年後束發戴冠,“垂龆”則反映兒童發型的自然特征()。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字形演變,可參考《三國志·毛玠傳》《韓詩外傳》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帝倉闆報表格布裙荊钗擦扛參宥稱奬陳巷叱駡楚城蹿火蕩幡吊皮刁鑽隊徽仿照高異格榻宮後躬體貴賈古直海嶺恒長皇情火燧揭破嵇劉九五之尊計偕簿極心軍曹亢宿鲲子臁骨黎錦淩殄棉滾滾鳴玉曳履牛具佩刻煔灼軀腰三刍煞場賞逸勢利鬼隨即田單圖簿頽年秃子危機四伏萎靡文衛縣首閑郄校試寫工邪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