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綏綏。緩行貌。《玉篇·夊部》:“夊,思隹切,行遲皃。《詩》雲:‘雄狐夊夊。’”夊夊,今本《詩·齊風·南山》作“綏綏”。
“夊夊”是漢字中較為罕見的疊字形式,其含義可從字形與字源角度解析。根據《漢語大字典》,“夊”本為部首,讀作suī,本義為“緩步行走”。《說文解字》注:“夊,行遲曳夊夊也”,段玉裁解釋為“象人兩胫遲緩之态”。疊用為“夊夊”時,可視為對緩慢行走狀态的強化表達,引申為從容、悠然的步态。
在古籍文獻中,“夊夊”偶見于詩詞摹寫動作,如明代《字彙補》收錄此字,注其“音綏,與‘夂’形近而義别”。現代漢語中該字已極少獨立使用,僅作為構字部件保留于“夏”“複”等字的下部結構中。其音韻演變可追溯至上古音系,中古屬脂部合口字,今音承襲《廣韻》息遺切。
“夊夊”是由兩個“夊”字組成的疊詞,屬于較為生僻的古漢語用字,其含義需從“夊”的本義延伸理解:
單字“夊”的本義
“夊”讀作suī(現代漢語中多讀suī,古音可能為zhǐ),《說文解字》解釋為“行遲曳夊夊”,即形容緩慢行走、步履拖沓的狀态。其字形像人兩腿分開、腳步遲緩的樣子,與“止”(腳)相關但方向相反。
疊詞“夊夊”的用法
疊用後通常表示程度加深,可理解為“緩緩而行、步履蹒跚”,常見于古籍中對行走緩慢或猶豫不決狀态的描寫。例如:“夊夊獨行”指獨自緩慢踱步。
注意點
建議:若在古籍中遇到此詞,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日常使用中建議用“緩緩”“踟蹰”等常見詞替代。
白部班旋撥正才高七步朝馔錘爐楚纩地毯盹盹酆城劍概論宮邸刮瘦骨豽酣豢函商嗥嗥懽慰胡星嘉表剿滅及等桊杯克薄墾耕款好潰決楛箘量覈諒宥龍黃梅和柳暖衣陪酒歕金飄風苦雨破鏡重合嵰州頃年侵傷人皇容耐三染深克實騰騰詩作四鄰酸箕俗衆田父徒夫偉服文經武略務成汙佞戊寅香料小陸葉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