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盲人複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誇飾》:“信可以發藴而飛滞,披瞽而駭聾矣。”
“披瞽”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多用于古代文獻或學術讨論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文心雕龍》相關研究文獻或權威詞典。
《披瞽》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某人目光迷離、不清楚、模糊的樣子。在這個詞組中,“披”意為鬼怪遮擋住眼,使視線模糊;“瞽”則指目不見物。因此,“披瞽”形容一個人看東西時視線不清晰、模糊不清。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披(扌)和瞽(目)
筆畫:披—>5畫,瞽—>9畫
來源:
《披瞽》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學家辛棄疾的詞作《臨江仙·畫堂春》:“眼斷無由見披瞽,到頭天氣變複同。”可見,這個詞在宋代已經被廣泛使用。
繁體:
《披瞽》的繁體字為「披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作「披睽」,其中「披」(扌)為手部旁,「睽」(瞌)表示目不見物。
例句:
1. 他心神不甯,一臉披瞽的神色。
2. 看着他披瞽的眼神,我知道他對我說的話并未聽進去。
組詞:
形容詞:披瞽
動詞:披挂、瞽言
近義詞:
目光模糊、昏花、昏暗、視物不清
反義詞:
明晰、清楚、銳利、目光如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