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 清 時縣學教谕的别稱。 明 葉盛 《水東日記》篇目有“蔣司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回目:“ 魯小姐 制義難新郎, 楊司訓 相府薦賢士。” 張慧劍 校注:“司訓,縣學教官‘教諭’的别稱。” 清 葉廷琯 《吹網錄·石林燕語》:“復假 仁和 勞季言 司訓所藏……底本,覆勘一周,考證益密。”
(2).指擔任司訓之職。 清 方苞 《大父馬溪府君墓志銘》:“ 苞 生六年,大父司訓於 蕪湖 。”
“司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基本定義
指明清時期縣學教谕的别稱,主要負責地方教育管理。例如明代葉盛《水東日記》中提到的“蔣司訓”即為此類官職。
職能擴展
亦可表示擔任司訓這一職務的行為,如“司訓之職”強調其職責範疇。
特定領域術語
在工程機械領域,偶被簡稱為“司機培訓”(如鏟車、挖掘機操作員培訓),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多見于非正式場景。
成語化解釋
部分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指“通過法律和紀律治理教育人民”,但該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衍生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水東日記》等古籍或地方志。
《司訓》一詞指的是古代官員的職位和行使權力的能力。它代表了一個人負責管理和教導下級官員的能力。
《司訓》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司”由“口”和“史”兩個部首組成,總計有五畫。第二個字“訓”則由“言”和“川”兩個部首組成,總計有六畫。
《司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中,該書為古代政治和法律的官方記錄。在繁體字中,“司訓”被寫作“司訓”。
古代漢字的寫法是有所不同的。在古代,人們通常使用篆書(zhuan shu)、隸書(li shu)或者楷書(kai shu)來書寫漢字。這也意味着《司訓》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以下是幾個關于《司訓》的例句:
1. 他被任命為司訓,負責教導和管理下屬官員。
2. 傑出的司訓往往能夠提高整個官署的效率。
3. 他的司訓能力備受贊賞,被推薦晉升為高級官員。
與《司訓》相關的組詞包括:
1. 司馬:古代負責司法和軍事的官員。
2. 司宇:指負責管理宇宙和天空的官員,也指古代太監。
《司訓》的近義詞有:
1. 主訓:指主管教導和管理的官員。
2. 紀律:指規範和約束行為的規定。
《司訓》的反義詞有:
1. 學生:指接受教育和指導的人。
2. 下級官員:指受到上級官員管理和教導的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