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系鈴的繩索。 唐 制翰林院禁署嚴密,内外不得隨意出入,須掣鈴索打鈴以傳呼或通報。 唐 韓偓 《雨後月中玉堂閑坐》詩:“夜久忽聞鈴索動,玉堂西畔響丁東。” 宋 範成大 《曉起》詩:“窗明驚起倒裳衣,鈴索頻搖定怪遲。” 明 文徵明 《翰林齋宿》詩:“鈴索無風塵土遠,始知仙署逼金鑾。”
(2).引申指警報、邊警。 元 胡助 《灤陽十詠》之十:“身遇太平鈴索靜,題名篆畢又南還。”
鈴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本義:系鈴的繩索
指古代懸挂鈴铛時用于牽引或固定的繩索。此義項源于古代建築與器物設計,多見于宮廷、官署或寺院等場所。例如唐代官制中,翰林院夜間以鈴索傳達緊急诏命,《新唐書·百官志》載"内樞密院懸鈴索,夜有急事則引索鳴鈴"(中華書局點校本)。宋代《東京夢華錄》亦載宮門"懸绛紗燈籠,綴金鈴索",體現其實際功用。
引申義:警鈴裝置的總稱
在詩詞文獻中常代指整套鈴铛報警系統。如白居易《秘省後廳》"槐花雨潤新秋地,桐葉風翻欲夜天。盡日後廳無一事,白頭老監枕書眠"中"鈴索"象征官署的警戒機制。寺院晨鐘暮鼓制度中,《敕修百丈清規》規定"鈴索鳴時,衆僧集堂",此處指通過拉響鈴索召集僧衆的宗教儀軌(《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冊)。
文化意象的演變:
唐宋文學賦予"鈴索"特殊審美意象。李商隱《日高》"睡鴨香爐換夕熏,鈴索無聲宮女閑"以靜默的鈴索暗喻深宮寂寥,而陸遊《驿舍見故屏風畫海棠》"鈴聲忽起九天半,有塔危然釘翠微"則借鈴索聲渲染空靈意境。這種從實用器物到詩意符號的轉化,使其成為傳統文學的重要意象載體(《全唐詩》《劍南詩稿》上海古籍出版社箋注本)。
權威參考文獻:
“鈴索”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補充說明
個别資料(如)提到“鈴索”作為成語象征束縛或懲罰,但此用法較為少見,更多語境仍以本義及引申義為主。
白蟻冰蘗怖畏采葑采菲草檄倡讴赤都心史搐動蔥蔥蹴幾大漢雕虛風威歸投孤裔漢臯解珮和銮和盟黃茅白葦劍化絞死酒酤舊史塊礨曠學夔門連根爛兩七躐行吏目臨機應變裡尹忙三疊四蠻勇茅蔔賠本樵讴秋鞘棄約茹菜埏道笙築慎戒身力適等狩獵書聲琅琅書削松松垮垮歲祀酥松踏緝天宦條流穨垣宛舌溫清定省無箇午寝象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