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系鈴的繩索。 唐 制翰林院禁署嚴密,内外不得隨意出入,須掣鈴索打鈴以傳呼或通報。 唐 韓偓 《雨後月中玉堂閑坐》詩:“夜久忽聞鈴索動,玉堂西畔響丁東。” 宋 範成大 《曉起》詩:“窗明驚起倒裳衣,鈴索頻搖定怪遲。” 明 文徵明 《翰林齋宿》詩:“鈴索無風塵土遠,始知仙署逼金鑾。”
(2).引申指警報、邊警。 元 胡助 《灤陽十詠》之十:“身遇太平鈴索靜,題名篆畢又南還。”
“鈴索”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補充說明
個别資料(如)提到“鈴索”作為成語象征束縛或懲罰,但此用法較為少見,更多語境仍以本義及引申義為主。
鈴索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部首“钅”(金)和“⺜”(齊)構成。它的拼音是“língsuǒ”,讀音是4-1。鈴索指的是由鈴和繩索組成的裝置,一端系有鈴,能夠發出聲音。
鈴索的構造中,部首“钅”(金)表示與金屬相關,部首“⺜”(齊)表示與齊整有關。它一共由11個筆畫組成。
鈴索是一個普通話詞語,源自于古代漢字,也被用于現代漢字書寫。它在簡體字中為“鈴索”,在繁體字中為“鈴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鈴索的形狀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由于字形演變和書寫格式的改變,古代漢字寫法的具體形态會有所變化。
1. 救援隊員用鈴索将被困的人從危險地帶救出。
2. 他們在房間的門把手上系了條小鈴索,以便有人進入時可以發出聲音。
組詞:鈴聲、索命、繩索
近義詞:鈴铛、撥浪鼓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